共23题,约12030字。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理想,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温柔敦厚”。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以偏概全。除了“温柔敦厚”,中国艺术里也有很多其他风格,比如说还有“怒目金刚”式的。但是我这里指的主要是一种艺术理想。中国的一种最理想化的、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作品通常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
中国艺术“温柔敦厚”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儒家道家,一动一静,组成了中国艺术的“温柔敦厚”。
第一个层面是政教的态度,“温柔敦厚”有一种道德评价。你讲一件艺术品,比如一首诗“温柔敦厚”的话,里面包含着一种道德评价,是一种政教的态度。这是中国艺术精神自先秦以来一脉相承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乐通伦理”“文以载道”。比如说《诗经•毛诗序》里对于诗歌的主题就有如此的界定:“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意思就是说,《诗》三百篇的那种情感和情调都是“无邪”的,即在道德上是非常纯洁的。我们去阅读《诗经》,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这其中也有些哀怨、矛盾、冲突,但总的来说其风格都是非常敦厚和温柔的。所以对于自然万物,中国艺术精神总是忘不了有一种道德评价。例如中国人在审美方面经常喜欢用玉来打比方,君子比德于玉。这种用玉来比喻,就是一种道德评价。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的评价之中,对于玉是最为珍视的和最珍贵的。所谓“冰清玉洁”。中国很多人都把玉作为他的名称,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凡是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中都有一种把玉推崇到极高的境界的倾向。专门有人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研究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玉。其实,玉的价值算起来并不如钻石。西方人非常重视钻石,西方人对玉石的评价肯定不如钻石那么高,但是在中国人看来却相反。中国人对于玉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评价。对于自然界万物如花木、石头、山川等的评价在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种道德评价。孔子“见大水必观”,对于大江、大海、大河,孔子是一定要去看的。他的这种“看”就是用一种道德的眼光去看。
这种思想在儒家是这样,在道家来说也是如此。玉在道教徒心目中也是具有很崇高的地位的,他们的头饰、腰带上都镶嵌着玉,只是道家对于“道”和“德”的理解和儒家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对于人的德性均是很看重的,而且把艺术看作是对人道德的一种熏陶方式,或者说是看作一种做人(成人)的方式。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和乐最后都是导向成人的。中国有所谓“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或者“字如其人”等等这样的说法,这些都包含有一种政教的态度在里面。就是诗歌、艺术、审美等都不是为了它本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理想,中国艺术作品虽然其他风格也多,但往往并非最理想的。
B.中国艺术精神包含一种政教态度,强调“乐通伦理”“文以载道”,以至于看待自然万物,也有一种道德评价。
C.儒家道家虽对于道德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很看重人的德性,而且把艺术审美看作一种做人或成人的方式。
D.“温柔敦厚”这种中国艺术精神深刻影响了儒家和道家,因此二者都比较强调静观、强调内心平静且没有冲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举《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例子,意在指出中国艺术精神对自然万物有一种道德评价。
B.文章以中西方对玉石与钻石的价值作比对,意在指出中国人对于玉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评价。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儒家政教的态度和道家静观的态度分析了温柔敦厚这风格的形成。
D.文章引用司空徒“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句子,意在证明佛家和道家对极致之美有相同的认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温柔敦厚”的一项是(3分)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4.从儒家来看,艺术追求“温柔敦厚”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4分)
5.下面鲁迅的这个说法,是否与邓晓芒的观点矛盾?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鲁迅说:“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沿着江岸,慢慢地踱着,想心事。没走几步,有人拍他的肩膀。一回头,高兴得大眼圆睁。面前站着剧作家孟良。喜气洋洋,满脸是笑。他瘦极了,象个骷髅一样,原来刚放出来不久。
“胜利了,”他笑着说,“所以他们就放了我。您问我是怎么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他们是怎么把我弄进去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