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8840字。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书籍的“册”和“典”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期,用于典册书写刻铸的甲骨文、金文有4500个之多。
孔子整理“六经”,其中《易》《书》《诗》《礼》《春秋》等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最早的“元典”。中国古代军事、医学、农业、百科等实用著述蔚为大观,按类汇集,依丛编排,形成百科全书体系。历代史官记录君臣言行、重大事件,形成史籍档案。古代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在“崇文”传统中开出璀璨花朵,历代总集、别集等浩如烟海。学者们在群籍中搜存考佚,考镜源流,整理成缮写工整、校勘无误的书本“善本”,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构建起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的中华传统典籍文化体系。
中国古代的书籍,简称古籍,一般指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广义的古籍概念也包括后来影印、整理、缩微、数字化古籍而产生的产品。古籍一般有不同于今天的装帧式样,如简册装、卷轴装、梵央装、缝绩装、粘叶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材料二
文字载体多种多样。在纸发明前,文字曾经铸造、刻写在青铜、石头、甲骨上,也“书于竹帛”——使用竹木简和丝织品作为书写材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考古发现,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破布、麻绳、渔网造纸,扩展了造纸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公元三世纪后,纸书日益普及,最终替代了简帛,成为书籍的主要载体。公元七八世纪隋唐之际,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印刷术被称为世界“文明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意在指出中华文化早期就十分昌盛的事实。
B.“善本”具有缮写工整、校勘无误的特点,是学者们对群籍搜存考佚,考镜源流的结晶。
C.《天工开物•杀青》提到的原料引起欧洲实业家高度重视,使欧洲渡过了造纸原料危机。
D.经过多次“书厄”后损毁灭失的古代典籍,在历代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基本恢复了原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三段重点介绍了古籍的内涵,又用作比较的方式提及了古籍的多种装帧形式。
B.纸既“厚重”又“轻薄”,既“脆弱”又“坚韧”。文中的“灞桥纸”印证了纸的坚韧。
C.材料三第一段使用了比喻论证,巧妙点出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就是中国文化。
D.材料三用详实的数据使读者了解到了国家各级各类部门对古籍整理、保护做出的努力。
3.下列不具备古籍“三重属性”的是( )(3分)
A.《鲁迅全集》 B.《汉书•艺文志》
C.云梦睡虎地秦简 D.《金石录》
4.分析材料二的第二、四段中引用论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作答。(4分)
5.东北师范大学特藏部的古籍善本并不外借,校方鼓励有查阅需要的学生进入学校建立的电子数据库观看电子扫描版本。特藏部的工作人员在转移和修缮善本时也必须戴好特制的手套,并且始终秉持轻拿轻放的原则,请结合文本从古籍保护的角度谈谈这样做的原因。(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熟悉题干涉及的作品,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作用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坚硬的荒原【注】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