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410字。
云南省红河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
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
(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
材料二: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鉴赏文学经典,可以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B.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阅读文学经典,从容品读,可以涵泳性情。
C.艺术大家们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当下,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只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B.材料一第四段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证明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C.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是因为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
D.只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就能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为我们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静静的产院(节选)
茹志鹃
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忙完了饭,她走到中间屋里来,伸手啪的一声扭亮了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