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530字。

  第11课 (2)与妻书
  1.作者知识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 年春,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黄花岗起义)。1911 年4 月27 日夜,林觉民在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因中弹受伤被捕,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审问,林觉民侃侃而谈,阐述了献身革命,振兴中华的道理,畅述时代之必然趋势,痛斥了清廷的罪恶,显示了辛亥志士的气概,后从容就义。
  2.背景知识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后来,同盟会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的广州起义是当时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本文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3.知识链接——书信
  (1)书信
  称书为“信”,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例如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翰”“尺简”“尺纸”“尺书”;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信又有了“鸿雁”“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函原指信的封套,后来就称信件为“函”;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书简”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故又有“双鱼”“双鲤”“鱼书”等名称。
  (2)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所写书信给的对象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①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②用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