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70字。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思维的发展与品质:通过读诗、品诗、悟诗,真正做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杜甫“仁”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诗经的起源到唐诗宋词的鼎盛,优秀的诗人层出不穷。从三岁开蒙到现在,我们认识了不少诗人,比如?
(生分享)
王国维认为有四位无人能比,他们是战国屈原、东晋陶潜、宋代苏轼和唐朝杜甫。
在诗人璀璨的唐代,为何杜甫能脱颖而出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有一个答案
结合杜甫的生平简介,请你给杜甫贴标签:
预设:少陵野老、与李白“大李杜”、“诗史”、“诗圣”……
带着这些标签朗读《登岳阳楼》,看看能否在这首诗中找到这些标签的印记。
(生朗读全诗)
(一)解诗
活动一:师生共同解决诗中重难点字词,翻译全诗。
坼:分裂;乾坤:指日、月;戎马:指战争;凭轩:依靠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得流
活动二:跟随诗人的情感变化赏楼景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师:从首联中能获得哪些信息?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的盛名,可见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如今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高兴激动。
师:除此了高兴激动之外,还能从“今”“昔”之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补充背景:768年,57岁的杜甫,距离生命的结束仅有两年。听说中原收复要回家,结果走到半路又有兵变,又沿着湘江逆流而上,辗转反侧,一路从公安漂泊到岳阳,最后病死在湘江。此时的他左臂已经残废麻木,患有严重的肺病,一只眼睛还瞎掉了,仅靠药物维持生命。
师:杜甫晚年真是凄惨无比。结合背景,在此时登岳阳楼心境如何?
明确:仍旧对岳阳楼洞庭湖美景充满期待与向往。但经历了“昔”与“今”之间漫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