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00字。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第15课 教学设计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学习资源
三、教学素养
四、作者背景常识
五、鉴赏活动
六、文本研读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一、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责任与担当
1.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
2.恪守正确价值观,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责任意识。
语文素养
1.倾听理性的声音,知人论世,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2.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3.写作议论性文章,学会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学习资源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文章。
1.《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2.《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3.《阿房宫赋》探讨了秦国灭亡的原因,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4.《六国论》阐发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希望北宋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举贤任能,团结一致,维护和巩固统治。
三、教学素养
1.梳理、积累两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学习作者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勇于变法图强的崇高品格。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高瞻远瞩谏太宗居安思危,令人动容。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这两篇著名的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担当精神。
四、作者背景常识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任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名家评说]
唐代谏臣,莫如魏征,唐代奏议,亦莫若魏征之十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