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6560字。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美学史,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都十分强调审美欣赏的非功利性。柏拉图早在《大希彼阿斯篇》中,就指出了美与有用无关。英国经验派认为美是一种生理心理上的快与不快的感情,它和一般快感的不同,就在于没有功利性。康德不仅接受了这一讲法,而且在《判断力批判》中,大讲“无利害感”。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央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例如一朵花,你以“纯然淡漠”的态度去欣赏它,“美”;但一旦有了功利观念,如想到它可以卖多少钱,它可以当药物治病,或者可以用来当礼物送给朋友,这时,美感就消失了。你到博物馆去,汉代的壁画、唐代的塑像、宋元的绘画、明清的瓷器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如果你想出鬼点子,要把这些珍贵的文物盗出去,这时美的王国马上在你的面前崩溃,再没有什么美感了。
因此,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就表现在它与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打算没有关系。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审美欣赏本身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它是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而后产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身就是富有功利性的。我们为了吃饱肚子,所以种庄稼;为了抵御寒冷,所以纺棉纱织布。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因而从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审美欣赏也是为了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而后产生出来的一种活动。最早的时候,审美活动服从于实用活动。它本身就是实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二万多年以前西班牙的洞壁画,把一条野牛画在一个非常隐蔽而危险的洞壁中,其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观赏,而是要把野牛加以巫术性的控制。这当然是一种功利活动。后来进一步,美与善不分,审美活动成了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中世纪,都是如此。中国则从先秦诸子一直到晚清,也是如此。美不美表现在道德上的善不善。审美的功利性从原始时代物质的需要转变成为道德的需要。
从文艺复兴开始,随着人性的重视与个性的解放,反对审美的功利性的呼声愈来愈高以至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和自我表现等等思潮。但是,就在这种反对功利性的当中,它本身也是一种功利性。那就是说,它从物质和道德的需要中解放出来,是为了满足自我精神的需要。满足自我精神的需要,难道不也是一种功利性吗?但自我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代资产阶级的艺术家,离开了社会关系去追求自我的满足,结果不仅不能得到精神的安慰,而且只能落得苦闷和空虚,矛盾和绝望。到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在探讨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的关系的道路中,我们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所要满足的审美需要,既不是某种实际的物质上的功利目的,也不是某种空洞的道德说教,更不是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而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是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欣赏最大的功利性。
因此,审美欣赏的功利性,它的内容和性质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它始终具有功利性,则是确凿无疑的。如果审美欣赏完全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不能满足人们任何的需要,它又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呢?
人应当提高,应当在不断发展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不断超出物质利益,去追求精神的文明和美。这是人类的心理结构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点。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审美欣赏,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应当把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起来。
(摘编自蒋孔阳《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
材料二:
审美既然无直接功利性,又说有间接功利性,如不加深入思考,似乎是自相矛盾,玄而又玄的。其实所谓“间接”并不难理解,就是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或者“中介物”起功利作用。不指出审美的间接功利性,就会把审美的功利性与政治、法律、道德等的功利性等同起来。政治可通过一定手段发布命令,制定方针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法律的条款也直接制约着人的行为,而艺术的审美就起不了这种作用。一首歌曲,一幅绘画,一部小说,既不能直接生产财富。也不能直接现范人们的行为。各级领导也不会按照艺术所揭示的生活去制定方针政策,政治部门也不会根据作品中所描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美学史自古及今都极其强调审美欣赏的非功利性,诸如柏拉图、康德等人,都主张美无关有用,美的判断摒弃利害感。
B.审美欣赏本身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起初它原本是实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C.自文艺复兴以来,反对审美的功利性的呼声、思潮相继出现;然而这种反对审美的功利性的主张,其本身也是一种功利性。
D.审美的功利性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等的功利性,它是一种间接功利性,必须通过中间环节或“中介物”起功利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阐述了审美欣赏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的统一这一观点,材料二侧重论析了审美的间接功利性原理。
B.邓小平说文艺要“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这体现了审美欣赏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统一的思想。
C.审美欣赏的功利性的内容和性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而审美欣赏始终具有功利性是确定无疑的。
D.审美发挥社会功能的“中介物”不是政治,而是“情感”;艺术审美只能通过影响人的情感间接地影响于社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审美欣赏是非功利性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喜的神色去看水中所见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件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黑格尔)
B.“我们所谓审美的或艺术的活动,在它的过程中或直接结果中,有着一种情感因素——艺术中所具有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格罗塞)
C.“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
D.“诗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有效用,诗不但是愉快的,而且是有益的。”(柏拉图)
4.材料一是如何运用辩证统一的原理进行分析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解说。(4分)
5.从审美的间接功利性角度看,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具有怎样的审美价值?读书小组拟结合阅读材料二的体会,围绕上述问题写一则文学赏析,请简要列出你的赏析要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小题。
鱼 王
[俄罗斯]阿斯塔菲耶夫
“摸鱼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全靠冒险侥幸:偷渔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又要十分警觉,因为渔场稽查员随时可能出现。
现在伊格纳齐依奇在拖鱼,排钩上一条分量很重的大鱼在挪动,它间或用身子磕打几下绳索,一副动必有方的样子,不作无谓的挣扎,不惊慌失措地左冲右突。
“这条蝗鱼至少能挖两桶鱼籽,绝不能白白放掉,鱼王一辈子只能碰上一次,而且还不是每个人都碰得到的……”
伊格纳齐依奇虽然很想抓到它——但他听到过许许多多有关鱼王的传说,又有点胆战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