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990字。
2023-2024学年高中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失落”而陷入“抑郁”是现代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是在“恐惧”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害怕不能充分得到,害怕自己毫无价值,害怕被拒绝或失去某人。这种情感的形成首先是青年社会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由于所知所见还太少,对于现实的评价只能局限于一个小范围,或是个人的一已悲欢,或是阅读中的想象性经验。凭着这个小范围对整个的社会历史进行评价,难免陷入盲目偏颇、自卑自怜,进而自我封闭,对外部世界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们仿佛已经看破了世间诸相,以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单纯执着对人生,人性做形而上的思索,在诗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但历史给了他们人格成熟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族危机,不仅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也间接地使一群做梦的年轻人在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磨炼自己,使他们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白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和使命,不再“恐惧”,也就不会再“抑郁”。这也是每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普遍过程。
另一方面,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又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五四”的历史青春期特征体现为行动的热情——青年有改造社会的决心和勇气,向往着离开旧家庭,到广大社会上干出一番事业,且怀着“改造社会”的启蒙热情,是一种带有强烈理想色彩的青春。相比之下,三十年代的这群青年则“实际”得多,他们离开家来到城市,只是为了谋生而已,因为这是现代社会文人的一条通路。他们或参与仕途,或致力于文化。对于性格较为“自我”的现代派诗人来说,显然进行社会工作是难以胜任的,而从仕也需要家庭背景,因此“文学”变成了不二选择。他们对“文学”首先是一种爱好,后来“文学”成为一种专业,再后来成为一份职业(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学院研究)。总之,“文学”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别的什么——不再是“五四”时期在“启蒙”的大背景下要求文学有助于“改造”社会。因此,他们的作品还体现出青春期的另外一些特征;感伤、速恫、缺少功利性的行动而专于形而上的思考。
罗振亚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情感空间以“病态的诗化青春”加以概括,认为其情感是“浊世哀音”,表现了纤弱幽微的现代情绪。笔者以为这一描述对现代派诗歌的价值未给予充分的正视。近年来,对现代诗派(以及三十年代的其他现代性创作)的评价,我们不再将其作为“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加以斥责,而是肯定其美学价值和它作为左翼主流之外另一种文学形态的合理性。正如詹明信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往往注意其形式技巧的价值,而经常忽略了现代主义的创作也是有现实内容的,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反应的。只不过这种反应,经过了作家主观世界的折射和融汇,“认为现代主义就是主观主义的幻觉必须纠正”。因此,对现代派诗歌的情感内蕴的“现代”特指,有必要加以重视。同时,现代派诗人作为敏感的“现代人”,作为一群有着鲜明的青春特征的年轻人,他们的创作,也与自身的社会经历、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毕竟一位作家或诗人,首先是作为有着鲜活生命、经历着人生各个成长阶段的个体而存在,而不是天生的“现代派”或“革命者”。
(摘编自李璐《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青春特征》)
材料二:
相对于澎湃激荡的时代风云主潮,现代诗人歌唱的音调显得幽微而纤细。现代派诗人的感知方式,注定了现代派诗歌的抒唱视点总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隅,而对群黎苦痛与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即便现代派诗人偶尔涉笔于社会与时代,也是别有用心,大多凝神注目其非本质方面,偏爱以破碎感去评价诗歌的价值与意义,产生现实的失落感,只将它作为缘情抒志的载体与窗口而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失落”而陷入“抑郁”是现代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情感,是青年社会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B. 现代派诗人自卑自怜甚至自我封闭,消极处世,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
C. 罗振亚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情感空间概括为“病态的诗化青春”,缺乏对现代派诗歌价值的肯定。
D. 现代派诗人偏爱以碎破感去评价诗歌的价值与意义,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是他们的普遍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主要从现代派诗人的基本情感、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情感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青春特征,论述层次清晰。
B.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五四”时期青年的历史青春期特征与三十年代青年的历史青春期特征做对比。
C.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普遍的情感特点,使观点表达得更加浅显易懂。
D. 两则材料都涉及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情感空间,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某些观点有相似之处,在内容的理解上二者可相互佐证。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青年在“恐惧”的基础上产生了失落、抑郁的情感,但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促使他们人格逐渐成熟。
B. 身处浊世却无力改变现实、无法实现理想的现代派诗人退缩到时代潮流之外,对现实生活感到迷惘、感伤等。
C. 人们对现代诗派 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斥责到肯定的转变,肯定了现代诗派的美学价值和合理性。
D. 大革命的失败给现代派诗人带来强烈的精神震动,使现代派诗歌忧郁颓唐,使诗人对现实感到绝望。
4. 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说你的理解。(4)
5. 三十年代现代诗人歌唱的音调为什么会显得幽微而纤细?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早晨
陈忠实
①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
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