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1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题,共计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文艺生态与产业经济协同效应,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进入新境界。
文艺创造、文化传承常常与经济发展相伴而行。如果没有元明清市民社会的繁盛,我们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等文学经典。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使我们更有能力、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力量,诗词雅韵融入中国人时尚生活。越来越多蕴含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派的文艺新作问世,以文字、声音、影像、多媒体全息等方式生动呈现并广泛传播。
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能量,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许多发达经济体的支柱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日益凸显,文艺经典不断被重新品牌化和产权化。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等各类改编再创作层出不穷。亿万“用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文艺创造的主体,其作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日益凸显。亲情孝道、田园风光、中华美食、文房四宝等通过喜闻乐见的网络短视频深入人心。
当前,在做好文化传承与艺术创造的公共保障基础上,我国正积极发挥文化与经济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同时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建立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行稳致远的长效机制。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市场效能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强大动能。这些年,市场机制在激活文化创造活力方面成效显著。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经过创新转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赢得人们青睐。《典籍里的中国》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一开播便好评如潮。《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神话及其改编作品的故事和人物基础上,运用当代电影叙事手法与科技手段,创造性地传达成长与亲情主题,收获40多亿元票房,为传统文化题材开发打开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在开放竞争环境下,只有充分释放市场效能,文化传承与艺术创造的种子才能大面积落地生根,进而牢牢占据文化阵地。
在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过程中,锤炼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足以影响世界的文化艺术慧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国际上更受欢迎,由“西游”题材、“三国”故事等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是中国文化内容在国际上最有市场价值的品类之一。从产业角度来讲,在本国具有良好市场效益的产业往往在国际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文化产品充分满足人民需求才能赢得更多受众,经过国内市场充分检验进而获得国际市场青睐。与此同时,我们还安积极整合国内国际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提升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将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摘编自魏鹏举《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材料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十大报告为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时代特征鲜明。
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等元明清的文学经典的创作常常与当时市民社会的繁盛、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伴而行。
B. “西游”“三国”等文学经典改编 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内容在国际上最有市场价值的品类的事实,充分体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理念。
C.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具有发挥引导民众思想和价值的重要作用,民众如果能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社会就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和精神力量。
D. 我们只要坚持以创意为能量,坚定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就可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以此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前者论证手法更丰富,除了运用引用论证,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创新,但后者更侧重于对文化创新主体、内涵及路径的理论阐释。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后者更侧重于论述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D. 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虽然都涉及理论阐述,但前者的论证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3. 下列案例中,不属于“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激活文化创造活力”的一项是( )
A. 《清明上河图3.0》通过挖掘原作的文化内涵与历史风貌,融合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等多种高科技互动艺术,构筑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
B. 《唐宫夜宴》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审美风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历史和文化。
C. 山东泗水举办的“胜日寻芳”赏花季活动,融合清明踏青郊游的传统习俗和当地地域特色,展现乡村旅游“乡土风情”与现代生活“国潮时尚”的融合共生。
D. 近期“长江口二号”古船被使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完整打捞出水,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提及《典籍里的中国》一播出便好评如潮,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误 会
柳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