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510字。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曾经用一个法语转译词“媚雅”来概括一些流行词。流行的根源在于容易大量复制。很少有人去思考,隐藏在这些“媚雅”式语言背后的共同文化理据是什么?我们应该去批判还是去顺应?
有理据地使用流行词就不是“媚雅”。任何一个词,只要内心有共鸣就不是浅薄。然而许多人使用流行词是因为懒惰,无暇或不愿意审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以“我加入”来证明自己还存在,还是潮流中人,这才是“媚雅”。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就算加入,也一定会使用差异化的语言,有自己思考的痕迹在里面。比如,最近流行的“小姐姐”这个词的含义是这样的——对于那些实际年龄比你大,但是你又不好意思说人家年龄大的女性,折中的办法就是叫“小姐姐”。“姐姐”表示尊重,“小”表示赞美她年轻。这个词汇大家已经基本都接受了,这里面一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理据。在这种具体的语境之下,相当于是我们接受一种文化理念,如果你不接受,你还怎么去社交呢?这是不同于“媚雅”的另一个层面的思考。我并不反对年轻人去模仿、去跟上潮流,因为这是正常社交的必要途径;但是我们在模仿的同时不能懒惰、不加思考,这样你的语言就太平滑了。语言一平滑,精神就枯萎了。
研究语言要考虑到文化持有者内在的理据。世界上语言的文化理据按什么标准去分类呢?事实上,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和比较不同的文化,文化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现实的情况是,当你建立一套衡量标准的时候,这些标准绝大多数来自欧美文化。很多学科的范畴术语号称“普遍语法”,其实都植根于欧美文化。人类文化当然有深层普遍性,但这种共性的认识不是肤浅的,它是深藏在对文化差异的深刻体认之下的。如果对非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建立不起世界范围的标准。普遍性的东西是从差异性的东西那里归纳出来的。人文科学不管哪个领域,现在都面临这个问题。在现在这种语境下,我们要追求普遍性,就要付出牺牲文化差异性的代价。在学术现代化的西方强势语境下,我们的视角被欧美的理论先入为主了。我们的本土理论建设意识和能力都太弱。其实,中国文化是可以为人类文化做出很大贡献的。中国的文化是和欧美文化在很多二元价值上是对立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性的,欧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我们大致可以说欧洲的语言是科学语言,汉语是艺术语言。不过汉语的一个长处是同样可以用欧化的形式追求科学性。
客机餐桌板下面的同一句标语,汉英的表述逻辑是不一样的,可以横向比较一下:汉语是“请坐下,系好安全带”,英语是“Please fasten your seatbelt when you sit down”。我们首先要肯定欧洲的形式逻辑是有它的优势的,它可以很清晰地认识事物,这是“焦点透视”。但是这种焦点透视的劣势就是焦点清晰之后,非焦点的东西就模糊了。然而汉语的思维逻辑是整体性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在追随潮流语言的同时,也一定会使用差异化的语言,有自己思考的痕迹在里面,语言不会是平滑的。
B.“这是不同于‘媚雅’的另一个层面的思考”中的“这”,指的是“小姐姐”的流行蕴藉非常重要的文化理据,不能被武断认为懒惰、不加思考。
C.在学术现代化的西方强势语境下,我们的视角被欧美理论先入为主了,今后我们要追求学术普遍性,就必然要付出牺牲文化差异性的代价。
D.作者认为,汉语可以人为地通过欧化做到很精确,可以用欧化的形式追求科学性,这是汉语的一个长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传播流行词的人极少或根本不假思考,想当然地认为这个词堪称“雅”遂趋之若鹜,就成了一种“媚雅”。
B.中国和欧美文化在很多二元价值上是对立的,过去中国的本土理论建设意识和能力都太弱,如今此消彼长,中国开始为人类文化做贡献。
C.人类文化有深层普遍性,然而很多学科的范畴术语都植根于欧美文化,却号称“普遍语法”,实则没有深刻体认非西方文化。
D.超过六个句读段,主语就难以记住,汉语会重提主语,这种语法表现方式和人类瞬时记住的最多单位数量是7±2有关。
3.下列句子,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汉语是“散点透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摘自《宪法》)
C.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与第三个平面垂直,则它们的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摘自《立体几何》)
D.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摘自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分)
5.我们常称送外卖的男骑手叫“外卖小哥”,“小哥”是流行词,但不是“媚雅”。请结合文本对“小姐姐”的分析,阐释“小哥”的含义及文化理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尔培特(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外面确实很冷,但乐师阿尔培特并不觉得冷,这是因为他喝了酒,又吵了一架,浑身感到很热。
他走到街上,回头望了望,快乐地搓搓手。街上空荡荡的,一长排路灯还发出红光,天上星光灿烂。“怎么样?”他对着杰列索夫家灯光明亮的窗子说,接着双手插进斗篷里面的裤袋里,弯曲的身子向前冲着,迈着沉重踉跄的步子向街道右边走去。他感到两腿和胃里都非常沉重,头脑里嗡嗡作响,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他左右摇晃,但他还是朝安娜家的方向走去。他的头脑里掠过种种奇怪的不连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