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8230字。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东西,旧时的礼有更多的残酷成分。费孝通说,孔子虽然有恻隐之心,也没有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这和法律中的惩罚功能大概是一致的,是以一种强制力维持一种秩序。那么,礼和法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中经验的累积和调整,是在人们相互配合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中发生的,不是个人自行规划的,而是实践先于规范、然后累积的文化。这种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没有哪个社会没有传统,即使现代社会也离不开传统,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其实,法治本身也可以成为传统。不过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里,传统文化的力量更大、更重要。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变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事实上,在传统社会里,因为环境变化的缓慢,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也就变化很小了。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有什么变化,但是变化缓慢并不等于不变化。宋朝的社会生活与唐朝的就很不一样,唐朝的文化就比宋朝的文化开放得多。
  这就是说,传统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因为其变化缓慢,对一代人而言,几乎感受不到,能够赶上改朝换代大变革时代的人毕竟是少数,总体文化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传统社会中,想做点改革,难乎其难,即使环境变化了,要求新文化适应新环境,传统也是惰性极大,阻力重重。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遇到个什么事,我母亲没有经历过的,就去请教我奶奶,看她老人家经验多,是否有应对措施。这是靠“老辈子人积累的经验”。
  费孝通也举了一个他经历的“传统土方治病的事情”: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前者靠的是传统,后者靠的是政治权力。
  B.传统社会里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很少变化,因而环境的变化也极其缓慢。
  C.人们通常所说的“礼仪”包含着对传统的敬畏,这在“礼”的字形构成上也有所体现。
  D.《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事例表明,社会变革中礼治秩序的崩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围绕“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这一核心话题展开,重点讨论了传统和礼治的关系。
  B.礼治秩序与乡土社会相适应,二者都具有保守的特征,都十分重视维护传统的价值。
  C.对于人服礼是否具有主动性的问题,作者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看法完全相反。
  D.本文多处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进一步阐释,体现了与原作“对话”的特征。
  3.下列选项均摘编自《乡土中国》,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流行着这样的传说: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B.乡土社会里“子不教”成了“父之过”。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若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
  C.孔子的学生曾子没有做过大夫,他在病中无意间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曾子临终前坚持让儿子给他更换席子,刚换完就无憾而终了。
  D.费孝通从小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住在外地,但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他在云南出生的孩子也继承着他的籍贯。
  4.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乡土中国》中“传统土方治病的事情”?请简要分析。(6分)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指出:“礼治秩序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该说法的依据。(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星江
  傅菲
  ①这是告别,也是出发的地方,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沿着崇山峻岭,星江蜿蜒,扁舟远去,帆影转眼化入雾蒙蒙的水廓。星江沿岸,每一个村舍,都有一个码头。码头有一块阔大的青石板或麻石板,有苍老道劲的古樟树。码头可拾级而上,转一个弯口,通往村里的巷道。小道两旁是檐滴水毗邻檐滴水的居舍。脚下河石铺就的石板路,有卿卿空空的脚步声,深深地凝重地,悠扬而去,又慢慢地传回来淡淡回声。
  ②在婺源,汪口是我去过的所有村舍中,最钟爱的一个。永川河以残月形包裹着汪口,像母亲柔软的臂膀抱着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去汪口,它还是一个非常原始古朴的村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