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530字。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有的放矢,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全部力量与各种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实践证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问题是杂多的,问题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
  (2023年5月《经济日报》《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B.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
  C.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D.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能最终达到寻找解决问题的重点这一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理论就不能检验其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C.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的实践品格,所以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
  D.我党能不断回答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其根本原因是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B.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C.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4.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何体现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嘱咐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的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火,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