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7330字。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4.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辞立其诚”中“诚”是指真,“立其诚”是要坚持真实性,在当今仍有积极价值。
  B.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C.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一切空话。
  D.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于内容需要,就如俗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所说。
  2.下列有关材料内容与语言等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从写文章的原则引申到做人的道理;材料二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
  B.材料二语言严谨、周密且生动活泼,引用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C.科学和哲学以揭示客观规律为原则,文学以表现客观事实并凭此感动人心为基本要求。
  D.“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认为,人在观察现象时要摆脱主观因素的干扰。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礼记??大学之道》)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老子??第六十四章》)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雍也》)
  D.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近来,“太震撼了”“央视刚刚曝光”“有身份证的都赶紧看吧”等用语在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中频频出现。请结合材料,从作者、发布者与读者三个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她那双乌黑的发亮的斜睨的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天哪!您帮帮我,教教我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