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640字。

  湖南省长沙市六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以先秦人最重的卜筮而言,《礼记•曲礼上》简括为“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过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
  “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
  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三”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豪强。一旦出山,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大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也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
  B.“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情可以重复做到三次,但是不能超过三次,这在主观上就成了“事不过三”。
  C.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也有重复三次以上的,但这种情节设计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越,因而不能取得成功。
  D.《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B.“三复情节”这一情节模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三次重复,但是在其情节内部则有着变化深入或者层进。
  C.“三”可以表示基数“三”,如《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也可以表示“多”,如《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杜贵晨在别的文章中说“三复情节”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这与材料一的说法有一致之处。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B.《水浒传》: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三国演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红楼梦》中著名的“三复情节”。请结合《红楼梦》中贾府的变迁,根据两则材料,简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三复情节”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幸福的光亮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