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09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式。借用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所作出的“乡土性”概括,我们将这种具有“乡土”特色的中国乡村伦理称为“乡土伦理”。易而言之,乡土伦理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是基于“乡土中国”之乡土特性的。
应当说,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概括是十分形象和精辟的,他所作出的“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理论概括,可以成为分析乡土伦理传统特色的逻辑起点。其一,有着“乡土本色”的中国传统农民,在恋土重农的价值观支配下,必然将“勤劳”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由此,勤勉重农成为与乡土社会农耕文明相对应的生产伦理。其二,在一个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熟人社会”中,交换活动往往是基于双方的信任而不是依靠契约的约束。也正是这种信任,使互助成为人与人经济交往中的基本道德准则。这种互助往往以“人情”的形式出现在日常交往活动当中,成为乡村社会普遍遵从的“为人的哲学”。由此,信任互助成为与乡村熟人社会相对应的交往伦理。其三,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从,而这些传统规则往往表现为成文或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在变迁缓慢的乡村社会,行为者自小对这些村规民约就相当熟悉,外在的规则逐渐被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因此,这种村规民约是村民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进行的制度创设,而非依靠国家权力进行外在强制的结果。由此,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隐形的制度”(康芒斯语)成为与传统乡村社会礼治秩序相对应的管理伦理。
今天的中国乡村社会较之传统乡土社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与之相对应,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农业的市场化运行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对滞后,使传统农业生产中“劳”与“得”的良好对应关系遭到破坏,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更促使大量农民主动或被动地离“乡”离“土”。这使得勤劳只能成为致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由此,敢于冒险、开拓创新、求富争先的现代经济理性意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乡土伦理勤勉重农的价值取向。其次,乡村社会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转变,在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和改变交往方式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基于熟悉而产生的信任因“热人圈”的萎缩而局限于相对狭窄的场域之中,相反,通行于“陌生人社会”的契约、规则获得了农民越来越多的观念认同并在其交易、交往行动中得以遵从。可以说,乡村人际关系的理性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得以萌生并日渐增强,从而为传统乡土社会信任互助的交往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最后,转型期乡村社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乡村社会基于血地二缘的家庭(家族)式和长老式道德权威力量,也使得经验传承性的家庭(或家族)道德传递和传统的村规民约越来越不足以料理愈加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与此同时,以“送法下乡”为基本路径的中国乡村法制现代化进程,已然成为整个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农民的法律意识、自我意识、权利意识逐步强化,对法律条文的认同感和践行度逐渐提升,传统村规民约的道德感召力和约束力则日渐式微。
传统乡土伦理蕴涵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市场化进程为新乡土伦理注入了开放、平等、变革等鲜活的时代价值血液,从而为其提供了实现转型的“现代之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此种现代转型视为对乡土伦理传统的绝对消解。应当看到,新乡土伦理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从而使后者成为其“历史之根”。试图与乡土伦理的传统彻底“决裂”,只会使新乡土伦理丧失其根基而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构架或悬置无用的道德说教。概言之,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是新乡土伦理成功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如果说,乡土伦理是在封闭和稳固中实现自身的平衡,并以此成为传统乡土社会的伦理根基,那么,新乡土伦理则应顺应开放和变革的时代背景,实现一种“动态平衡”。
(摘编自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中国乡村伦理的传统特色与现代转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式是基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
B. 信任往往是“熟人社会”中交换活动的基础,并使互助成为人与人经济交往中的基本道德准则。
C. 农业的相对滞后,使“劳”与“得”的良好对应关系遭到破坏,促使大量农民离“乡”离“土”。
D. 新乡土伦理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是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今天勤劳只是致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但它仍然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B. 家庭式和长老式道德权威不足以料理愈加复杂的社会矛盾,其对新乡土伦理的建设无益。
C. 乡村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乡土伦理产生了冲击,也打破了传统乡土伦理的封闭性和稳定性。
D. 中国乡村社会较之过去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我们需要与新的时代相适应的乡土伦理。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出身农村的企业家开拓创新,他们的成功逆袭改变了一些农村青年的价值追求,激励农村青年求富争先。
B. 来自天南海北的旅客无需找熟人担保,只需要下载相关APP,按流程操作就可以使用便捷的共享单车。
C. “双百政法英模”廖子怀27年来坚持把法庭搬到田间,化解村民矛盾,也使他们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 近年来,多地兴起了一股修家谱、建宗祠的热潮,使家族成员关系更为和谐,家族道德传统得以传递。
4.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5.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需要采取哪些积极措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促使……”错误,根据“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更促使大量农民主动或被动地离‘乡’离‘土’”,可知本句判断错误;“农业的市场化运行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对滞后”也不等同于“农业的相对滞后”。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其对新乡土伦理的建设无益”错。根据“新乡土伦理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泰山
王剑冰
一
凌晨四点三十分,泰山仍处在深度睡眠中。山崖边有人或坐或站,影影绰绰,看不清面目,他们已经成为夜的一部分。谁都想在泰山与初升的红日会面,于是,数万颗心聚在这里一起跳动。
悬崖下腾起团团雾气,氤氲成一个巨大的屏障。风在山崖间钻来钻去,带着野性。寒冷在一点点地侵蚀肌体,风无孔不入,风的倔强与人的执着悄然对立。
眼前闪现昨天白天上山时的画面,深深的山坳嵌着十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