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900字。

  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150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完成1~3题,9分)
  《论语•八价》篇,孔子对子夏之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的回答,使用了“绘事后素”四字。自东汉郑玄起,至近现代,对“绘事后素”释义解读的不息分歧,首先就集中在“后素”二字之上。
  郑玄解释:“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在郑玄看来,“后素”为自古以来绘画的基本工序性技法。“素”为白彩,“后”即然后,“绘事后素”意即在工序制作规矩上,绘画是在铺陈五彩之毕,随后以白彩点缀、勾勒相间。“后素”,其实即是“以素为后”。
  到南宋朱熹那里,“素”从动词切换成了名词,字义也随之发生改变。朱熹说“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还进一步指出:“素,粉地,画之质也……有素地而加采色也。”“粉地”即粉白底子,绘画因而便是在粉白底子上施加彩色,即“绘事必以粉素为先”。他把“素”理解为自唐宋以后绘画开始推广使用的白绢素底子,故而称“素”为“粉地、素地”。换言之,(A)。
  把“素”界定为素地、粉地,有无画学上的凭证呢?从画论文献来看,以“素”代指绘画之载体用材,如绢素、帛本,的确不乏其证。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或以手摸绢素”之言;再如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之序“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二者都是以“素”为绘画的载体用材——绢帛。
  虽然郑玄与朱熹的注解大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素”均有素白之意。“素”,原本是指未经染色的生绢,即《说文解字》之“白缴缯也”,《义府》亦云:“素乃丝之未染者。”此外,《释名》又云:“素,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
  郑玄也曾在其《礼记正义》中指出:“凡物无饰曰素。”朱熹诗作中称画墨为“素墨”,称书信为“素书”,称早梅为“素芳”,称秋月为“素晖”,充分证明朱熹推崇的正是内容意义上的素底本心。
  子夏据以发问的《诗经•卫风•硕人》“其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整句话意在描绘卫国国君夫人庄姜不染铅华,洁白质绝的天然美貌。既然柔荑等皆为洁白纯然之物,那么子夏追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的实质,则是不明白从素到“绚”的转换缘由和逻辑根据。通俗地讲,“素白如何就成为了绚烂呢”?
  孔子以“绘事后素”回答子夏,其实十分巧妙。“绚”比喻的是绘画因五色诸彩交错成文而展现出来的灿烂绚然之貌,而这样的绚烂文采恰恰是要待到白彩的勾勒、线描之后才能够得以实现。而从子夏提问的角度和内容来看,其焦点恰恰就着眼于“素”与“绚”的意义区分,以及从“素”到“绚”的生成缘由上。换言之,(B)。当孔子以“绘事后素”回答子夏时,一方面用类比的方式直接回应了子夏所不解的“素”与“绚”的生成关系;另一方面也指明了“素”寓意的是某种技法过程,“绚”则是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作品效果。显而易见,孔子其实是在借绘画工序来说明无素便无以成文、成绚;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以素成绚,实际则道出了技法与作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凸显规范性意味的程序化美学。正因为“素”对“绚”有直接的促成作用,所以郑玄在注释中从诗教角度对其作了“礼以成之”的审美化引申。
  综上所论,郑玄的着眼点是(C);朱熹则是(D)。一言以蔽之,郑玄其实是以画说美,朱熹则是以美论画,二者或精微或广大,实则异曲同工,均承载着以美培元、以美化人的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王世巍《“绘事后素”与中华美育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语词句法看“后素”,郑玄释为“以素为后”,“素”为动词;朱熹释为“后于素”,“素”为名词。
  B.基于唐代画论文献之例证,朱熹把“绘事后素”之“素”解释为“粉地、素地、粉素”。
  C.从“素”的本义出发,郑玄和朱熹首先抽象出了“素白”“不加巧饰”的审美意义。
  D.孔子“绘事后素”的回答,巧妙地用比喻表达了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的人生见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可引入《考工记》中的“凡画绘之事,后素功”,用来作为郑玄注解“后素”的证据。
  B.朱熹的诗句“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可用来分析解说他重视“素”的本真纯然的审美意义。
  C.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本文的引用虽多,却不是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
  D.论述文一般在文首提出中心论点,本文却是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揭示中心。
  3.根据全文内容推断,下列填入对应括号内的语句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素地、粉地”,其实是朱熹对绘画所实际使用材料(媒介)的专门称谓。
  B.子夏追问的其实是“素”与“绚”为何被分置而论,它们分别怎么生成美的。
  C.艺术作品、审美对象的客观构造过程,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程序章法之美和以礼育人之道。
  D.基于语词义理的思想视野,从创作媒介和载体材质推及创作主体的心理条件,以及一种理学式的审美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人类对鱼的一个偏见是认为它们“原始”。这一观点假定,在一些水生动物登上陆地后,留在水里的动物就停止了演化。
  今天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几乎一半的鱼都属于鲈形总目,它们在5000万年前经历了一次狂欢式的物种进化,并在约1500万年前达到物种多样性的高峰。当时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正在进化。因此,大约一半的鱼都没有人类“原始”。但早期鱼类的后代拥有更长的进化时间,这样一来,鱼类可以说是所有脊椎动物当中进化最为成熟的了。让人惊讶的是,鱼类在它们的遗传机制下甚至能长出手指,这足以证明鱼类与现代哺乳动物的诸多相似之处。只是在鱼身上,鱼鳍代替了手指——毕竟在游动时,鱼鳍要比手指好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