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250字。

  江西省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总复习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文字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
  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就算狗通过海量训练能有效识别气味,也无法成为合格的闻香师,更遑论成为制造香水的专家
  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都如此。
  其实,用程序来写作和程序本身一样古老。1952年,世界上第一台可运行程序的计算机运行的第一个程序,就是由计算机科学家斯特雷奇编写的情诗写作软件。据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经创作出《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万物都相爱》等文学作品。可见,人工智能已是有着70多年写作经验的“老手”,或许此前的硬件、软件都限制着它的发展。今天的多个人工智能互联,能否使文学创作产生质变?这似乎和让一群能排列组合文字积木的人聚在一起,看能否产出伟大作品是一个道理。
  人类写作遵循“物—我—文”的转化,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阔”与“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诗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表淮河》各有千秋 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进径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
  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只有字字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写作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而人工智能拥有庞大语料库,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
  B.人工智能写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创作了《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等文学作品。
  C.对于“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的问题,文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D.为了利益与尊严,人类会想尽办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写作同样是可控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大脑精密复杂,但它在特定方面的思维能力却可能超出人类,当然这种思维能力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B.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和所写的对象都相同,但由于作者不同,所以能带给读者不同的美感。
  C.人工智能创作的一些作品已经出现了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这说明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已经进入了能给人情感体验的新阶段
  D.给人工智能输人鲁迅《祝极》中相关情节的关键词来创作一篇小说,虽然情节可能相似,但一定会缺乏“那眼珠间或一轮”等传神之笔。
  3.如果在文本第三段“但也受限于此”后补充一个论据,下划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17年5月19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其中有风景描写,也有内心情感描写、这本诗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B.一位国家政要在一场全球网络技术会议上公开发表了一段致辞,现场共有两万多名听众凝神谛听,但听众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政要的致辞是人工智能为他完成的。
  C.2023年1月,美国北密歇根大学一位教授在给自己任教的一门世界宗教课程评分时,惊喜地读到了一篇“全班最好的论文”。事后证实,这篇论文是人工智能写的。
  D.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诗云》中,十一维的技术之神化身李白游历人间,创作了众多诗歌,但是最终却喟叹无法超越李白,因为“不可能把它们从诗云中检索出来”。
  4.一篇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曾获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将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也有人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其反驳理由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创作时,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人为选择依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B.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
  C.人工智能创作虽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但如今越来越受制于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D.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其文学创作只是人类文学创作的一种补充。
  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请举例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弦歌①
  李骏虎
  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西南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
  这一场雨来得急,砸着教室屋顶的洋铁皮。昏暗的教室中,闻先生伫立在小小的讲台上,望向窗外云隙里透出的天光,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