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8450字。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②第一,通过对浙江良渚等都邑性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各个地区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与祭神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王和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相继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
  ③第二,通过多学科研究,对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各个地区都邑和中心性遗址的年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各地区文明兴衰的关系,各地区文明形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要资源的获取及其与各地区文明演进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研究结果表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是适宜的自然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精神领域的进步、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第三,通过多学科研究,对各地区文明之间交流互动、汇聚融合,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各地区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中华大地各个区域之间早在距今七八千年时就发生了交流,稻作和粟作农业技术由此得以在各地传播,为各地文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各地人们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深刻的思想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⑤第四,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是在自身基础上起源、形成的,但并不是封闭的。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交流。大约距今5000年前,黄河上游地区就接受了起源于西亚地区古文明的制作铜器、栽培小麦、饲养黄牛和绵羊等新的技术。与此同时,起源于史前时期中国的稻、粟、黍的栽培也向西亚和其他地区传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在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后,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到了夏、商朝,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
  ⑥第五,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具体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其中之一是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真实可靠。
  B. 材料一认为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统治者和国家开始出现,于是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
  C. 材料一指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中,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体现中国特色。
  D. 材料二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有独特之处,蕴含许多宝贵财富,应当将其总结好,继承好。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受到农业、手工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B. 多学科研究发现,各地区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动、汇聚融合的关系,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C. 夏、商朝时期,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迅猛发展,主要是接受了西亚地区的冶金术,并对其进行了消化吸收。
  D. 即便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资料,考古学家也能够以一些关键特征为依据,来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层层递进,从五个方面由浅入深,逐步论述了国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
  B. 材料一第五段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论证了中华文明虽起源、形成于自身基础,但不封闭的观点。
  C. 材料二巧妙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不仅增添了文章语言的文采,而且还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D. 材料二主要从中华文明的价值、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4. 材料一第⑥段提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请简述这里“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
  5. 材料二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仍然任重而道远,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应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于是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错误。根据原文“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与祭神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王和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相继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可知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统治者和国家才随之产生,也就是说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是统治者和国家开始出现的一个条件。
  C.“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错误。根据原文“我们……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可知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也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D.“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错误。根据原文“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可知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不住人,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跑到西马路上买。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