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7260字。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了解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后有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徐霞客经30年考察,“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诗《壮游》中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
  西方的壮游传统由17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开启。在17岁的时候,他们将由家里的一名管家陪同,用几年时间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开阔眼界,直到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回家继承祖业。18 ~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都有这样的经历。发展到今天,就是很多西方学生在大学入学前一年,或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前一年要进行的深度游历:Gap Year(空档年)。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贫穷的时候,年轻人反倒能闯,可是一旦富有,父母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丧失掉竞争力。
  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壮游代表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缺乏这种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有可能改朝换代。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曾惋惜地说:“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我国在1900年前后的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远游的目的是重塑自我,是深度的人文互动。没有书籍和知识伴随的旅程,是不可想象的。在书中我们能找到被遗落的盛况。今天我们如果去河南开封,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原城市。而千年之前,这里可是北宋的都城。《铁围山丛谈》告诉我们,开封城唯有马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在郑和之后就失掉了壮游的传统,而同期西方却在这一领域成为后起之秀,其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最底层。
  B. “空档年”是针对正常的学习或工作期而言,中断现有的学习或暂时不工作而做的不局限于自然的发现自我的深度游历。
  C. 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认为,国家也好,城市也好,都不是恒定不变 ,所以辉煌时应不忘警醒图远。
  D. 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耳其的相关历史,引发我们思考其发展背后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远游者进行深度人文互动的特质,但两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 中国的壮游传统比西方更久远,但完成程度却不及西方高,影响也一直没西方大。
  C. 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美国专栏作家的话,作者用意与该作家的本意其实有一定差异。
  D. 带一本书去陌生的地方,是要借助相关书籍找到该地被遗落的盛况和遮蔽的过程。
  3. 下列选项,最不可能被看成是“壮游”的一项是(    )
  A. 英国威廉王子在人读大学之前,以十个月的时间,到智利参与当地扶贫的义工服务(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等)。
  B. 西交大毕业生徐玥莹来到云南省施甸县支教已经三四个月了,她将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支教时光,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C. 切•格瓦拉是推翻古巴亲美独裁政权的革命家。他在医学院读四年级时,曾和一位学长骑着重机车,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穿越五个国家的社会考察之旅。
  D. 吴四一是一位摄影宣传员,他深入到松江的各个角落,以一种档案式记录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松江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记忆。
  4. 蒋勋指出“中国有意识地要恢复自己的生命力”。结合材料一分析他说此话的原因。
  5. 你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应该如何重塑壮游的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同期西方……已经沉淀到社会最底层”分析有误,文中说的是“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完成程度却不及西方高,影响也一直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