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2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调研试题
  九年级语文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愕然/拜谒 安宁/宁死不屈 俯拾即是/拾级而上
  B.绸缎/稠密 恪守/络绎不绝 政通人和/曲高和寡
  C.积攒/攒成 剥削/抽丝剥茧 造谣中伤/众说纷纭
  D.遵循/遁词 蹂躏/矫揉造作 薄暮冥冥/死不瞑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箫索   惶恐   腼腆   箪食壶桨   莫名其妙
  B.苛税   端祥   踹气   与日俱增   茅塞顿开
  C.朦胧   驱除   疏懒   不省人事   歇斯底里
  D.应酬   赔偿   盘缠   万惯家私   郑重奇事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些问题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只要我们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于大胆尝试,峰回路转的情形往往就会出现。
  B.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感的心灵,有一个博览群书的习惯,写作时各种素材自然可以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也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
  C.“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海试任务并顺利返航,得益于团队不断自我加压的研发,更得益于总设计师赵洋那种“做大工程就要‘吹毛求疵’”的精神。
  D.“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简朴的语言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让人感到无限美好却又莫名其妙,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B.《故乡》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问题。
  C.契诃夫是法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D.“记”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5.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3)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行路难》)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5)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
  (6)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6.综合性学习。(8分)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谐和”等等。学校八年级语文组为此开展了“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探“和”之义】
  ①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②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③“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④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⑤“和而不同”是指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勇于保持自己不同的看法,可以与陌生多元的“他者”和谐共存,但又不会湮灭“我”的独立性。
  上面第__________句标点错误,修改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上面第__________句有语病,修改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为“和”宣传】我们平时也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它们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有着特殊的作用。请你创作一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也要讲究语言,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2分)
  (3)【寻“和”之用】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一条“班级议事规则”。(2分)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7题。(4分)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7.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4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