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读来令人内心深受震撼。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通篇都是赞语。《百合花》得以转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披沙拣金和着意推举,《百合花》销声匿迹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恐怕是极有可能的。对好作品的毫无保留的“叫好”,是一种“有力量”的评论。
  识人贤否不易,道作品长短亦难。好的评论家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出色的理性思辨能力,更要有优异的审美直觉和悟性。二者兼具,方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精辟阐发,方能对作品的得失作出令人信服的评判,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操千曲”与“现千剑”,意味着长期不懈地流连于古今中外文学原创经典,孜孜不倦地含英咀华。
  应该说,诗乃一切文学之核心。无垠的想象、极致的抽象、神秘的哲理,最是集中于诗中,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诗性的充分呈现。我国自古就是诗之王国,天人合一观念始终统摄着文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象思维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看家本事,要加倍增强审美感知能力,必须多读诗,多读诗性之作。中国古代的诗话,对培养审美眼光尤为得力。而西方深刻的文艺理论著作,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辨能力,深化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并启迪我们找到恰当的研究视角与学术路径。
  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在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而不可能只是冷冰冰的就事论事,干巴巴的逻辑推理。评论家首先应该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一种异乎寻常的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引发深入思考,然后才去抽绎和总结隐含其中的某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不少学者发现,将西方现代人文社科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颇有裨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对文学作品缺乏真切生动的审美体验与感悟,文章写得生硬艰涩,了无生气,让人难以卒读。
  文学评论界少谔谔之音、多好好之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近来一段时间专家学者已从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究和反思,此不复论。除此之外,大概还有“温良恭俭让”传统文化因素的潜在影响。事实上,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就成为一个独立而客观的存在,评论家有必要抛开世俗的私心杂念,依照自己的认知与体悟,对作品的价值进行阐发,唯有这样,他才能有新发现、新收获,评论才能有的放矢,发挥实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需要一种为达真理无私无畏的勇气,褒贬来自公道,推论源自真凭实据,评论家也务必坚守学术良知,把研讨限定在文学的界域之内,秉持公道心与同理心,持论有据。
  (摘编自赵海菱《真凭实据地探究文学的秘密》,《光明日报》)
  材料二:
  文学创作行业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发展,需要文学批评写作人员在新媒体背景下,打破传统写作观念对自身发展的桎梏,自主地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以及新气象进行学习,意识到对自身观念进行变革的重要性,能够自主地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文学批评写作工作中,并创新式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茅盾的着意举荐,小说《百合花》才成为经典之作,并被不断转载,后世人们也争相赞美和传颂。
  B.中国古代诗话和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对提高评论家的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是评论家的必读之物。
  C.文学批评者只关注作品好的方面,忽略差的方面,以免伤人自尊,这是受“温良恭俭让”传统的影响。
  D.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行业要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发展,文学批评写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操千曲”与“观千剑”,喻指评论家通过研究原创经典文学作品以提高理论功底及审美直绝和悟性。
  B.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充满诗性的独立存在,它需要文学评论家客观公正地发现并阐发它的价值。
  C.一些评论家将西方现代人文社科理论运用到我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时,往往将评论文章写得诘屈聱牙。
  D.评论家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他对作品的认识和把握,因而这种认识和把握是符合大众需求的批评意见。
  3.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批评可以帮助创作者对文学的规律、性质以及特征进行深入的认知,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B.文学创作遵循的是个人化原则,而文学批评恰恰需要一个整体的视角,要将一部文学作品放在整个文学传统或者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也造成了两者关注点是错位的。
  C.批评家要运用自己敏锐的审美直觉、深邃的理论洞穿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自觉参与批评对象,真实地说出自己切身体会的话,记录下自己独特的审美评价和审美判断。
  D.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虽然算不上最终、最权威的批评,不过肯定是和普通读者有所不同,可以算作一个“特殊的读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评论家如何提升文学批评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①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挺有诗意的,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大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
  父亲问他:“怎么办?”
  他说:“我去北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