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340字,答案扫描。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城的一支重要者古学文化,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孕育了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生、发展和繁荣壮大的过程也正是华夏民族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的早期文明化进程。
  我们都知道仰韶文化以聚作(或称为早作)农业为基础。学术界公认粟作农业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自末次冰期以来的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史前人类即已开始广泛利用禾本科植物,这就为聚泰的早期驯化莫定了基础。而明确的植物考古证据表明,至少在距今8000年的北方地区普遍出现了栽培的粟黍。从栽培的作物品种来看,均以黍的比例最突出,粟次之,同时还大量采食标果、酸枣等野生果实。如此表明,处于早期驯化阶段的以泰为主的聚作农业经济并不成熟,而这种情况在进入仰韶文化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有证据表明,在距今6000年前后,随着仰韶文化的兴起,粟作农业迅速发展成熟起来,主要表现就是粟的比例大大增加,泰的比例同步下降,与此同时采集野生果实数量大大下降,而大豆的比例开始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地区有一些仰韶文化遗址还存在数量不多的水稻,这表明随着稻作农业的北传,仰韶文化的成熟囊作农业经济体系中已经出现了混作的特征。伴随着成熟的粟、泰、豆、箱的作物品种组合模式,仰韶文化的家高和动物资源利用模式也基本圆定下来。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分析表明,猪和狗都是以粟乘为原料进行喂养的,同时仰韶人还普遍狩猎一些鹿等野生动物。上述原始农业经济模武可以看作是成熟的聚作农业模式,它不仅是在仰韶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同时也莫定了仰韶文化繁荣大发展的经济基础。聚作农业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影响深远,直到汉代,粟仍然是黄河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成熟粟作农业的基础上,仰韶文化得以繁荣发展。首先是由人口的增加所表现出来的聚落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仰韶文化早期,北方各地还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在半坡类型的晚期阶段,即距今6000年前后,仰韶文化开始由关中和晋南地区大规模向外扩张,尤其是向以郑洛为中心的中原核心区的扩张促成了东庄类型的出现和庙底沟类型的兴起。
  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逐步进入晚期发展阶段。中原核心区的社会发展重心从三门峡一灵宝一带转移到嵩山北麓地区。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时代特点是大量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入中原,尤其是东方的大没口文化、南方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和北方的西王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多元文化在中原地区的汇聚,为中原仰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原地区从仰韶文化晚期开启了早期城市化的进程。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
  首先,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多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模式。这些中心聚落发展成早期城市,西山还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版筑夯土城墙。这种先进的版筑技术在之后龙山时代的断密古城寨城址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延续至夏商时期,成为北方地区筑城技术的直接源头。
  第二,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很多聚落不仅有带巷道的多进院落式大型建筑集中分布,而且出现了最早的夯土围垭结构。而围垣与交通道路系统的结合,成为二里头都城井宇形大道和九宫格式城市布局的重要源头。城市规划建制强调的秩序和规范,是仰超文化以来强调公共事务管理和集体权力实施的进一步发展表现。
  第三,仰韶晚期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开始出现。仰韶晚期大基不仅单体墓葬规模大,有二层台结构、棺梓等葬具,而且还出现了随葬玉石钺等源自东方社会突出个体权力特点的新因素。这表明仰韶晚期社会在着重发展集体权力和世俗管理的同时,也开始借鉴东方礼制中凸显个体权力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权力的完整体系。
  总之,从仰韶文化晚期开始出现的中原早期城市化的新特点对中原华夏文明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开启了龙山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序幕,并为二里头夏王朝和世俗王权国家的兴起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张海《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它孕育了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
  B.仰韶文化诞生于我国北方地区,以粟作农业为基础,只不过之前的粟作农业经济并不成熟,后来才有了改观。
  C.我们发现,仰韶文化的粟作农业经济体系中有混作的现象,其有力的证据是猪和狗都是以粟黍为原料进行喂养的。
  D.围垣与交通道路系统的结合使仰韶晚期的城市布局整齐,体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秩序与规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仰韶文化的进程进行了阐释,“至少在距今8000年”等语句表现了学术论文的严谨性。
  B.仰韶文化中粟的比例超过了黍的比例,这标志着成熟的粟作农业模式已形成,为仰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C.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如“研究表明”“明确的植物考古证据表明”“有证据表明”之类的文字,使得论证十分有力。
  D.西山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早期城市,其所实施的版筑夯土城墙技术一直延续至夏商时期,对北方地区筑城技术的形成影响很大。
  3.下列考古成果中,不属于“中原仰韶晚期的城市文明特征”的一项是(3分)
  A.仰韶时期相对独立的地理格局和坚实的二元农业体系,使中国形成“以农为本”的理念,锤炼出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
  B.仰韶时期出现了以围垣划分聚落功能区的形式,之后龙山时代的登封王城岗、淮阳时庄都有所表现,并延续至二里头时期。
  C.巩义双槐树是仰韶时期聚落最大的一处中心,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次一级的还有郑州大河村、西山、广武青台等。
  D.通过考古发现,仰韶晚期一些表现个体身份的大型墓葬出现在灵宝西坡庙底沟晚期、伊川伊阕城、孟津妯娌等遗址之中。
  4.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指出了仰韶文化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为本文的论证提供了前提条件。
  B.文章围绕仰韶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华夏民族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的早期文明化进程展开论述。
  C.材料中对仰韶文化晚期的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持辩证态度,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D.文章末段阐述了仰韶文化晚期开始出现的中原早期城市化对中原华夏文明的发展的作用。
  5.仰韶文化的各个阶段各自具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打    捞 
  刘庆邦
  午后,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知了热得在柳树上不断发出尖叫,黄狗热得在树阴下不停地吐舌头。在炽热阳光的直接照耀下,进一向不怎么怕热的柳树叶子似乎都有些打满、泛白。
  就在这个时候,冯淮海到塌陷湖的湖边来了。①冯淮海此行的目的,是要下到湖水里打攒一样东西。这里原是淮北大平原上的一片村庄,下面压着煤,国家要把煤采出来,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