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26880字。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受到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新诗中常有传统意象的闪现。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的新诗创作中发挥作用。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
戴望舒重视选用古典意象,主张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来表现。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成功借鉴,使他成为30年代首屈一指的诗人。他在诗思运作过程中常不经意地拈来古诗意象,从而使诗意显示出葱茏的古雅意味。有着这样的古意雅情,戴望舒几乎每一作诗,便沉陷于古典意象的包围之中。连连不断的古典意象启发着他,使得他比其他诗人多了一份灵感的源泉,于是他能写出《雨巷》这样堪称典范的现代诗。
《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诗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而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于是,在这首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凄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都只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
在意象构思上,现代诗人普遍锐意于创新。即使不能创新,也至少要做到对旧意象进行翻新。墨守旧意象、旧意境,一向被视为保守乃至无能的表现。朱自清在《解诗》一文中指出:“诗人的譬喻要创新,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
许多传统的意象由于构思方式的不同而面临着内涵的改变。古代诗人构思意象纯粹由“象”出发,以“象”为主,附“意”于“象”。比如“黄昏”,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那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胧;若夫日沉月初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意象设计上,中国现代诗人既受到了现代主义观念及作品的影响,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B. 典范的现代诗《雨巷》体现了戴望舒关于古典意象选用的主张,用旧的意象借题发挥地表现了新情绪。
C. 现代诗人构思意象时纯粹由“意”出发、“意”先于“象”,寻“象”载“意”,赋予意象悲愁色调。
D. 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都非常重视意象构思,但前者追求普遍的共感,而后者注重感受和表述的独创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诗人创作的源头活水,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往往植根于传统文化,并善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B. 丁香意象在戴望舒笔下创造性地成了表现新情绪的客体,体现了现代诗歌意象营造的个性化及对普遍经验的突破。
C. 从第五段所引言论可知,朱自清认为现代诗歌创作不应囿于传统、恪守古典意象的固有意绪,而应求创新、求变化。
D. 现代诗人过于强调创新而使现代诗歌意象 造设有随意化倾向,这导致了中国现代诗歌未能创造出经典的诗歌意象。
3. 第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4. 闻一多的现代诗《红烛》以旧意象“红烛”表现了新情绪,请结合材料及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现代诗人构思意象时纯粹由‘意’出发”错误,原文为“古代诗人构思意象纯粹由‘象’出发”“因为现代诗人的意象营构是‘意’常先于‘象’”,有限定性词语“常先于”,可见选项表述绝对化。
“赋予意象悲愁色调”错误,第六段以“黄昏”意象为例分析新旧诗人构思意象方式的不同,分析论述了现代诗人“将自己的现代感受和人生体验中的一些相应印象赋予黄昏意象”“改变了黄昏意象传统的内涵,而使之呈示出迷茫、悲愁色调”,但并不一定赋予所有意象都是“悲愁色调”,此处曲解文意。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 可
张炜
①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如果长了一双美丽的、水灵灵的眼睛,你会感到很别扭。当我第一次见到史可的时候,简直是愣了一下。
他是最高大的男人了,手大脚大,颧骨很高,像一切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样,皱纹密布。赤着脚,他的手差不多像脚一样大,手心手背都有一层硬壳。最终是他的眼睛把我吸引住了——像姑娘一样温柔……我说:“你好!忙些什么?”他咧开嘴笑了,说:
“编。”他是个编匠。这个地方出编匠……他们依赖灌木枝条过日子,用巧手把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