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880字。

  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预测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唐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荼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
  (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B. 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
  C. 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D. 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
  B. 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宋代茶艺美学以其独特气质促进了两宋文化大繁荣。
  C. 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
  D. 前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相同,且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B.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C. 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
  D. 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 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
  4. 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围炉煮茶”的兴起“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理解。
  5. 请结合前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hǎi,大杯)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盒?”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盒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所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错误,结合原文“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可知,应是构建了茶艺美学的体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注】
  李存葆
  在哀牢山中某步兵团三营营部,在赵蒙生的办公室里,我和他相识了。
  赵蒙生是这三营的指导员。他出生于革命家庭,三年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荣立过一等功。三年多来,他毫不艳羡大城市的花红柳绿,默默地战斗在这云南边陲。
  面对前来采访的我,他沉默许久,才站起来说:“先请您看一下这两幅照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