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90字。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发观点的思路。
3、体会《孟子》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的特点,感受孟子高超论辩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知人论世
1、《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宣扬“仁政”政治理念,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君民关系)。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3、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梁惠王上》也提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百姓,致使各国百姓生活艰苦。而齐国在各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见齐宣王的。齐宣王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企图,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发政施仁”、改革政治、“保民而王”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4、解题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三、疏通文意
要求:
通读全文,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按照课文顺序梳理字词句式)
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明确】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
若:像
何由:“由何”,宾语前置句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