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160字。
2024年3月
高三(下)期三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命题人:唐正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李斌
①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信息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
②尽管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
③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条件和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尽管有人说《机忆之地》是百分百人工智能创作,但其实它是用了约3小时、66次对话提示人工智能生成43061个字符,最后从中复制出5915个字符形成的作品。
④人类写作遵循并经由“物—我—文”转化律对文字赋能,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的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环节,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一如形似却没有情感和魂灵的雕塑,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⑤人类担忧人工智能文学写作,完全可以理解。有观点认为,当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信息组织者时,人在其功能方面有担忧,在其身份方面会恐慌。也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自主提供了人类既无法言说也无法意会的新型知识,这种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导致人类无法看透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进而担心人工智能会具有自主意识。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真的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了某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人类文字的意义,能写作,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或浅显的快感,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平行样式和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
⑥人工智能缺乏通用性、灵活性、可解释性和可信赖性。学者赵汀阳指出,人工智能无法回答作为人类思想能力极限的两种“怪问题”:悖论和无穷性。人工智能的高效率是基于人类给定的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而程序的确定性也给予其明确的边界。在此封闭世界里,人工智能还无法解决不合逻辑和规则的问题。真正的创造不依赖于随意性和偶然性,而是基于有意识的行为目的,需要在破坏旧规则的同时建立新规则。这是人工智能的短板。
⑦事实上,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可持续和可控。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和最终决定权还紧握在人类手中。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9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拥有庞大的语料库,擅长按照某种逻辑对文字进行排列组合,这是人工智能写作的优势。
B.人工智能不一定能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存在着难以彻底突破的种质边界。
C.人工智能文学写作有纯粹的形式,但不能充分发挥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缺乏神来之笔。
D.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会生成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新文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凭着某种算法或逻辑可以在写作的速度方面超越人类。
B.《机忆之地》的创作离不开人对人工智能的对话提示和筛选复制,并不能算百分百的人工智能创作。
C.囿于其写作机制,人工智能写作产生的文学作品可能出现内容同质化、思想情感贫乏的问题。
D.出于利益与尊严的需要,人类将会进一步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其文学创作水平不超过人类。
3.下列选项,微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6段人工智能存在短板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国棋手李世石下出了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狗没有计算到的棋,阿尔法狗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出现了混乱。
B.Chat 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根据提问生成流利且合乎语法的语句,但内容可能答非所问。
C.英国媒体爆料称,一份事故报告显示,美国特斯拉得州超级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在2021年遭到智能机器人“袭击”。
D.名为“AI孙燕姿”的人工智能歌手用孙燕姿的音色和咬字翻唱,达到惊人的相似,这引发了对AI翻唱是否侵权的热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命题人:熊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期,一段名为广西“科目三”的舞蹈在网络中爆火,在社交媒体中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样本。“科目三”究竟有何魔力?究其原因,首先舞姿动感、随性摇摆,这样轻松愉悦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可以无负担地参与这场舞蹈狂欢,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与压力的出口。其次通过无厘头的欢乐方式消解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良情绪,这也恰好契合青年群体“去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