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820字。

  2023-2024学年(下)期初(开学)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
  高一语文试题
  (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 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 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 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
  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
  B. 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
  C. 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B. 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C. 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D. 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 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对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 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
  D. 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 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曲解文意,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可知,“重建春节习俗”与“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是两个概念,而选项表述将两个概念混同,另外,原文作者是以发问的形式提出设想,而选项则将设想肯定化、绝对化。
  C.“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 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并不是所有民俗文化都可以帮忙增强民族凝聚力。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错误,材料一提到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而材料二主要说的是科技与新媒介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没有提到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诺韦法的时间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莱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
  “你是谁?”他们问。
  “我叫米哈乌•尤泽福维奇•涅别斯基。”米哈乌用俄语回答,完全符合他理应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