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80字。
带你走进普希金笔下大海的自由和光明
——《致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当你身处逆境之时,当你面对人生的低谷之时,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又会告诉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普希金,学习他的《致大海》。
【导入设计二】
1820 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由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俄。1824 年又被第二次流放,遣送回家乡。临别前夕,诗人登上敖德萨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莫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2.写作背景
《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髙加索海边登髙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3.解题
①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②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
4.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1至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第3至7节:表达了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第8至13节:写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
第14至15节:表明了永久怀念大海。
(三)通读全文,梳理基础知识
1.明确字音
闪烁(shuò) 絮语(xù) 迷惘(wǎng)
喑哑(yīn) 覆没(fù mò) 倔强(jué jiàng) 喋喋(dié)
2.解释词语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絮叨的话。
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
覆没:沉没;(军队)全部被消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