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560字。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语文试题
04.1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和平发展,是人类的渴望和理想。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一些西方学者有着很深的西方中心主义情结并持二元对抗思维模式。例如,美国学者亨廷顿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以后宏观层面的主要分裂是西方和非西方之间的冲突,西方文明将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亨廷顿带着“有色眼镜”把儒家看成是文明冲突的根源,说明他不了解当今中国,也不了解儒家思想。从儒家形成以来的2500余年历史来看,儒家思想不仅不是造成任何文明冲突的根源,而且相反为化解各种文明冲突提供了基本理念。逐步复兴而具有全球共同价值的儒家观念,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贵和尚中、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等核心价值观,可以避免大规模、破坏性的文明冲突。正如澳大利亚学者李瑞智、黎华伦所著的《儒学的复兴》中指出的那样,“未来“地球村’的许多准则由儒教思想来规范,而非儒教思想难以有所作为”。
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杜维明先生在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他所著的《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一书就是集中围绕“文明对话”这一主题展开的。他通过反思启蒙思潮,追溯轴心文明,消解人类中心主义,面对全球化语境下价值多元化、文化本土化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以儒家人文精神给予积极回应,并身体力行,推动世界各大文明和谐对话。
近年来,杜先生从儒家哲学思想的包容性入手,以宽广的学术视野,为21世纪提供了新的理论——精神人文主义。“这个理论结合现实的世界与超越的信仰,提出同情式关怀和身体力行,要打破学校学科的疆界,而提倡人文学回归精神性。精神人文主义内涵普世伦理,处理自我、社群、地球和天道四个方面,为寻求身体与心灵、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世俗与神性之间的调和,希望能够从形而上的高度,追求天人合一,为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指导和解决之道。”在杜先生看来,当今西方文明的全球性危机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观念的产生,并为儒家人文精神的重新弘扬和走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缘。儒家应该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
其实,不同民族文明之间的对话从古代就已开始。世界上最早的巴比伦史诗《吉尔迦美什》便继承了苏美尔等人的文学遗产,而其中关于洪水的细节,后又被犹太人改编收入《圣经》,并成为《旧约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古代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文化交流,形成东亚“儒家文明圈”。罗素曾经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东罗马帝国。学生胜于老师的先例有不少。”这证明不同文明之间需要接触与交流,这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欧洲文化在历史上也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文化,包括阿拉伯文化的某些成分。人类不同文明通过对话、和平交流和公平竞争,可以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不信任、不理解、仇视,乃至暴力斗争。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对话、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韩星《天下归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带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表现出二元对抗思维模式。
B.李瑞智、黎华伦认为儒教思想在21世纪很重要,世界准则要由儒教思想来规范。
C.杜维明提出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他身体力行,推动“文明对话”。
D.东亚“儒家文明圈”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同朝鲜、日本等国的文化交流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有色眼镜”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论证了亨廷顿对儒家思想的不了解和偏见。
B.文章在论说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论。
C.文章举《吉尔迦美什》继承苏美尔等人文学遗产之例,是为了论证“文明对话”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罗素的言论,论证了接触与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思想具有全球共同价值,为避免大规模、破坏性的文明冲突提供了具体方法。
B.《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积极回应了对启蒙思潮的反思和对轴心文明的追溯问题。
C.当今时代西方文明面临着全球性危机,这为儒家人文精神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性。
D.人类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和交流,就可以进行公平竞争,避免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乡村短视频以“小叙事’的手法描述了村民的生活,个体的所见所遇、所感所想走上舞台,通过及时性的、随意性的呈现方式,展示了对乡村生活的特殊体验。由于短视频的制作门槛低,艺术要求不高,短视频也成为当下乡村较为真实的表达,这就使它比诸多脱离实际的农村剧更能打动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娜认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