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20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1《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诗歌意象。
  2、 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3、梳理感情主线,深入理解情感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比较阅读,深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