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350字。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一关联可从训诂角度考察。《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殷殷;依、殷古同声。依依犹殷殷,殷亦盛也。”今人注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从词性看,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从词义看,“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霸(或作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除了折柳赠别,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乐府诗集》卷二十五载梁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描写的是远行者折杨柳枝,可见非挽留之意,而是离情难舍。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柳树易栽种,随插随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适应他乡生活。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事实上,古人赠别时,并非“必于柳”,亦可赠他物,比如在唐诗中也可见赠松枝者,如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亦可见赠桂枝者,李白《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会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虽然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密不可分,但具体到细节,比如何时开始建立、内在关联是什么等还没有真正明确。
B. 作者认为杨柳摇曳婀娜 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
C. 作者认为折柳赠别起源于汉代最为可靠,其根据是现存文献《三辅黄图•桥》中对“折柳赠别”有明确记载。
D. 关于杨柳和别情的关联,有一些错误观点“论者颇多”且长期存在,作者列举这些错误观点的论据,也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马瑞辰对“依依”的考释,是为了论证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西周之时”。
B. 第四段中“其意蕴究竟何在”的疑问,既给读者提醒,也引出下文的两种说法。
C. 文章分析“折柳”寓意,考虑到“柳”的读音、外形、颜色、生命力等多种情况。
D. 不管是“柳”和“留”,还是“青”和“情”,其内在的联系本质上是相同的。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柳’可用来寄寓别情之外的其他感情”观点的一项是( )
A.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B.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吕龄《闺怨》)
C.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D. 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卢肇《杨柳枝》)
4. 文章在写到“柳”与“情”之间的关联时,论证了哪些方面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本文论证严谨且有说服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应是论者观点,不是作者观点,作者经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是为了论证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大多的时间,就是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不管是自家人,还是外来人,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其实,①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