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40字。

  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成果丰硕,而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都师法鲁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俨然成为文学研究的新风向。受此影响,研究者萌生了“重写小说史”、走出“鲁迅时代”的想法。回顾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不难发现学术来源的多样性。一方面,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继承了明、清两代学术遗产。另一方面,鲁迅小说史植根于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时代的浪潮褪去,后来者便能发现,有待商榷之处不少。
  同时,“重写小说史”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它是学术演进的必然要求。新文献、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整理,也使“重写小说史”成为可能。文学、文本研究的深入、细化,使“重写小说史”变得可行。新范式、跨学科研究的引入、交融,使“重写小说史”更具有价值。以上三条路径,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
  首先是新文献、新材料的发现、整理。文献之“新”,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现新文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弥补了小说史写作中缺失的环节;二是对旧文献的新解读。小说史的更新,更需要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这便要求研究者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如鲁迅、胡适认为《西游记》的主题系“游戏之作”。因鲁迅、胡适巨人般的存在,“游戏之作”的观点很快成为定论。明清两代“证道之书”的观点遭到摒弃,后又被“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取代。直到近代,学界才重新审视“证道之书”的合理性。学者仔细爬梳文本,发现了许多能够支持“证道之书”的论据。
  其次,文学研究的深入,使“重写小说史”具有可行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思想解放为小说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很多既往研究忽视的、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受到瞩目。文学观的迭代,是“重写小说史”的前提。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小说”属于子部,虽不乏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而言仍与西方叙事小说不同。因此,以叙事手法成熟与否来衡量古代小说文学性高下,本是强人所难。何况,经典叙事学研究也未必完全适用于古代小说领域。
  最后,跨学科研究为“重写小说史”开辟了新的道路。从学术传统看,古代小说研究应属于历史研究(最广义上)的一部分。然而,史学研究通常只是将小说视为考察典章制度、社会文化、物质生活、宗教活动的材料,或对小说加以史源学的检讨,极少将古代小说视为兼具文史意义的复合文献。与之相对,文学研究过度强调古代小说的文学性,对小说的社会文化意义有所忽视。单一的文学或史学研究都存在局限,难以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转向。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不仅提升了古代小说的文本价值,也有助于考察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思想与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对古代小说的评判,推动小说史写作向前发展。
  (摘编自霍达《中国特色古代小说史重写的三条路径》)
  材料二:
  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各家小说史基本并未实现所谓“重写”,而是基于前人的“续写”。但是,这种“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
  石昌渝《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产生形成了这种“史”的学术“自觉”,这与其文学史观有密切联系。他撰文指出“文学史的本质是史”“文学史有其特殊性,但又具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仍然局限在鲁迅对于古代小说研究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之内,创新程度不够。
  B.有关《西游记》主题的解读呈现出不断更新的现象,出现了“证道之书”“农民起义”“反抗封建”“游戏之作”等多种观点。
  C.从学术史来看,众多小说史不是“重写”,而只是基于前人的“续写”,这样的“续写”虽然不是重复,但价值实在有限。
  D.石昌渝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体现了“史”的学术“自觉”,这与其“文学史的本质是史”的文学史观有密切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中国传统“小说”也有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不如西方小说叙事,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方法。
  B.随着跨学科、多视角交叉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对以前小说研究中忽视的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重新加以审视。
  C.学术传统中的史学研究下的古代小说研究只考虑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而忽视其中的文学性,难以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转向。
  D.文献搜集是进行小说史研究的前提,石昌渝先生在此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实践工作,为小说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为研究者提供了“重写小说史”三条路径,在阐述这三条路径时采用的是并列结构。
  B.材料一举鲁迅、胡适之例,论证了对旧文献进行新解读对于重写小说史的重要性。
  C.材料一比较了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对小说的不同态度,并指出两种研究都存在局限。
  D.材料二通过分析石昌渝的《中国小说发展史》阐明了写小说史要有“史”的“自觉”的观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有必要“重写小说史”理由的一项是(3分)(    )
  A.受“重写文学史”风向的影响,研究者萌生了“重写小说史”的想法。
  B.随着当下学术的不断演进,“重写小说史”成为一种必然性要求。
  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有些地方需商榷。
  D.发现了新文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
  5.在“重写中国小说史”论坛上,主持人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当下如何进行‘重写小说史’的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罗列三条讲话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新年漫想
  徐志摩
  小孩子们最喜欢年。新年固然有趣,过年也是有景致的。送灶,请菩萨,打年糕,年三十半夜里吃熟荸荠,那样都是好玩。尤其是因为年脚下先生散馆或是学堂放假,孩子们这回玩儿,简直是奉旨,再不用害怕长辈的骂。是的,孩子生活上唯一的镣铐只是上学,这一放松,他们的自由是完全的了。他们跑,他们叫,他们在野地练操,坟台上比武,他们的快活是没有边际的。
  难怪孩子们就爱年,就巴望年。他们往往在一个新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