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540字,答案扫描。

  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 150分                    2024.04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 21 世纪这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古老的经典还有什么用?还能给现代人什么启示?朱自清借用“外国教授”的话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确是一个明达的见解。然而,阅读人文经典,除了“见识经典”,还应有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文化意义。《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首先,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在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人文领域里,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准确地说“轴心时代”的先哲们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怀特海说:对欧洲哲学传统的最保险的定性,莫过于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学说的一系列的阐释。梁启超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钱锺书说:古人有言, 明“体”达“用”。“用”之学问,  日进千里,“体”之学问,仍守故步;亚里士多德之《物理学》, 已无人问津,而亚里士多德之《伦理学》,仍可开卷有益。中西三位现代学人的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古老的人文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以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
  其次,经典是心灵的导师,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是经典的阅读史。学习经典中的永恒真理,是智力训练的最好途径,也是获得智慧的最好途径。那么,阅读人文经典,真有那么大的效用吗?据说,弗洛伊德的墓碑上有一句话:“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这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洞察人性后得出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却不能否定其真实性。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人人都能听从理性的声音,人人都能听从德性的召唤,那么“圣人”就可以批量生产了。然而, 实情并非如此。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德
  高二语文试卷  第1 页 (共10页) 
  性”却很难像知识一样被接受。
  然而,人类就自甘堕落吗?当然不。《唐子西文录》记载了蜀道馆舍壁间的两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话表达了前人对孔子的无比崇敬之情,颂扬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建设这个世界,离不开劳动者的双手;治理这个世界,离不开政治家的智慧;点亮这个世界,离不开哲人的思想。在“‘四书’第七”章中,朱自清谈《论语》说:“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 如 ‘君子’ ‘仁’ ‘忠恕’, 如 ‘时习’ ‘阙疑’ ‘好古’ ‘隅反’  ‘择善’ ‘困学’ 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追求善的德性,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中国人说,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费希特说,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读完《论语》,我内心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细读《论语》,为人生铺一道崇高的文化底色。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经史子集培植根基,借诗文书画展示才华,这是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艺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文经典是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思想结晶,也是智慧的源泉,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给人以心灵的启示。
  B.在作者看来,人的本能力量强大,理性的声音微弱,人们难以听从理性的声音,否则“圣人”就随处可见。
  C.苏轼批评学者“束书不观”,陈澧批评学者“不肯读一部书”,这对当今学者的治学仍然有警示、指导意义。
  D.明天的仕人即今天的学人,学者在学术上的虚骄浮夸之风,往往会形成社会上的弄虚作假之风,贻害无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中外名人言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阅读人文经典不只是“见识经典”的观点。
  B.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伦理学》受到不同的对待,主要是因为前者并非经典。
  C.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论证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
  D.真正的人文学者理应“读经而详味之”,因为经典是治学的起点,学术也需要传承。
  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文章第一段中“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契河夫说:“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
  B.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
  C.梁实秋说:“文化思想乃由于不断的积累而成,欲面对现实则必须了解过去。读古书,读典籍,是认识传统之最好的方法。”
  D.《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中秋奇妙夜》等节目,用新颖的创意、绝美的形式、深厚的底蕴演绎了文物“活”起来何其动人。
  4.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已入选 2023 年的中学教材。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其入选理由。(4分)
  5.请结合本文作者对《论语》的评价,谈谈你对下面两段话有怎样的感悟。(6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高二语文试卷  第3页 (共10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破 路
  孙 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a】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