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430字。
河北省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五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一千多年来,“横渠四句”震烁寰宇,传诵不绝,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探究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哲学根基,在“横渠四句”中具有统领甚至本源的地位和作用。其核心内涵是指儒家精神文化倡导的、每个人都应有的道德自觉与精神境界,并主动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大宇宙情怀和生命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之心并不意味着这个天地是有意识、能知觉、能思维的存在,而是指天地、宇宙、世界运行的一种内在的主导力量,或者称之为宇宙生生不息的动机和来源。“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卦象是冬至之后,阴气剥尽,一阳复始所见到的天地之心。可见,天地之心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关。张载的解释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别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意为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因此,天地的好生之德就体现为天地之心。
“为生民立命”是“为天地立心”这一主题的延续,是指儒家为天下百姓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确立道德秩序和人生方向以及共同的社会价值准则。“立命”沿着孟子思想展开,孟子将命分为“正命”和“非正命”,尽道而行即为“正命”,反之就是“非正命”,所以他主张士人君子要修身养性,养吾浩然正气。与之稍有差别,张载的“立命”将范围扩充到天下百姓。“生民”最早见于《尚书》,就是人民或百姓的意思。“为生民立命”就是为百姓提供安身立命之学。一是个体精神生命的安顿。张载将“命”分为“德命”和“气命”,“德命”是受道德理性支配的力量,“气命”是富贵贫贱寿夭祸福的偶然结果,他主张要在“德命”上下功夫,以“德命”驾驭“气命”,以此来唤醒人的道德自觉。事实证明,没有仁德的人经不起困顿、贫贱的考验,也经不起安逸、富贵的诱惑。所以,只有“安仁”才能在人生旅途中做出正确选择,掌握自己的命运。二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的确立。民族国家的共同体不仅是靠制度建构的法的共同体,而且是有共同道德和文化认同的信仰共同体,这是价值准则在任何社会都须存在的必要性之所在。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对帮助民众实现人心和善、规范社会行为、树立共同理想以及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往圣继绝学”是指儒家知识分子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通过“道统”的传承和发扬,完成文化传承以及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士风再造。一是促进历史文化复兴,学以成人。张载的价值观经历了“出入佛老,返于六经”的过程,他反对“以心法起灭天地”,既然天地是生生不息的,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佛教所说的虚幻、寂无的世界。而是实实在在、充满生机、有积极意义的世界,所以,人应该在宇宙的大化流行和现实世界中寻找万事万物的所以然和人伦日用的所当然,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分。他主张传承圣贤学说,承继圣人之志,“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最终目的是“学以成人”。在张载看来,为学的根源,在于对社会的关怀、真理的追求还有信仰的坚守,为学是为人的基础,为人是为学的目标,通过阅读经典,穷理尽性,学习圣王广教天下,涵养圣贤气象,成就圣贤人生。
二是为勇担文化使命提供精神支撑。国家之魂,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也是良好政治秩序的根基,“道统”的确立在于其历史思想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文化得以传承,经典作品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是公共性的精神资源和道德资源。几千年来,经典作品在维护国家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文化主体性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新时代,每个人都应坚定文化自信,奋发有为,勇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张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情怀,“为万世开太平”是他一生最大的理想追求。其核心含义是指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即每个人都要充分挺立个体在宇宙大化中的主体性,成就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太平”即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时世和平。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说法,经过历代思想者的阐发,成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愿景和追求。但张载并不限于当下社会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更广阔的视野,希望为无穷后世开创出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这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
“横渠四句”是相互贯通的体系,也是张载一生的事业,集中体现了张载一生对个体、社会、文化、世界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怀。爱国英雄文天祥、清代名臣曾国藩、共产党人李大钊、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等都曾借用这四句话,表明立志情怀,鼓励国人为社会多做贡献。“横渠四句”直到今天仍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摘编自赵敬仪《“横渠四句”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横渠四句”一直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传诵不绝。
B.“天地之心”在中国哲学中,是指天地等运行的一种内在的主导力量。
C.“为生民立命”是指道家为天下百姓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D.民族国家的共同体不应是法的共同体,而是一种信仰的共同体。
2.根据行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横渠四句”中具有统领地位的句子是“为天地立心”,其核心内涵是大宇宙情怀和生命共同体意识。
B.孟子将命分为“正命”和“非正命”,张载将“命”分为“德命”和“气命”。
C.只有“安仁”才能在人生旅途中做出正确选择,是因为这样做就能经受困顿等的考验和富贵等的诱惑。
D.张载对世界的认知,经历了由开始时的虚幻、寂无到充满生机、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具体阐释“横渠四句”的内涵时,都运用了引经据典、追本溯源的论证方法。
B.“为生民立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在逻辑上存在由个体到社会的递进关系。
C.文末在论证“横渠四句”的时代价值时,用历史名人事迹来佐证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各分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
4.根据原文推断,下列选项不属于“为往圣继绝学”的一项是(3分)( )
A.对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阐释。
B.弘扬儒家“仁民爱物”思想。
C.倡导践行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D.形成“民胞物与”的思想。
5.文章最后一段说“横渠四句”是相互贯通的体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原文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这一年的笔 老 舍
去年“七七”,我还在青岛,正赶写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东西都定好在九月中登载出,作为“长篇连载”,足一年之用。七月底,平津失陷,两篇共得十万字,一篇三万,一篇七万。再有十几万字,两篇就都完成了,我停了笔。一个刊物,随平津失陷而停刊,自然用不着供给稿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