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20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就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
农业生产将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天地人“三才”思想,形成了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用之有度、用养结合。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由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与家庭生产相关的还有耕读传统。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古人在开沟或其他耕作劳动中通常需要两人一组进行协作,实行二人二耜并耕,即耦耕。耦耕后来泛指两人伴耕或集体劳动。在传统乡土社会,劳力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传统农耕文化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并论及互助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
B.材料一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中“不违农时”、因地制宜、用之有度等生产方式,与现代生态农业的特征契合。
C.材料一引用梁漱溟的话语,表明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和农民能够通过耕与读相互流通。
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共同体图景的建构,离不开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基于宗族的支配性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这既有助于农事知识的共享传递,也能免去对劳动进行计量与监督。
B.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族产生于农耕文化,是一种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发挥总体性功能的集体组织形式。
C.中国社会已转型为工业文明,传统宗族解体,分解成的核心家庭之上的人伦层次不足,导致传统伦理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
D.当今社会,一对夫妇在工作和抚养子女的同时,难以兼顾赡养双方老人,这种孝道困境正是未建立“拟宗族”共同体的结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公元前三世纪,在蜀郡守李冰的组织下,当地人民同心协力,耗时八年,终于建成了水利工程都江堰。
B.双季晚稻遇到暴雨洪涝,农民迅速抢排积水,并适当保持浅水层,以防止雨后升温过快造成秧苗枯死。
C.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中提到:“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D.先秦典籍《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4.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蕴含哪些优秀的思想观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二者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荷花淀
孙犁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