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70字。
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已经讲过,户是基本经济单位。但一户中并不是全体成员都参加农业劳动;孩子只是有时候到田地里去,女人通常也不参加农业劳动。农业主要是男人的职业。男人和女人的这种劳动分工是产丝地区的一个特点。它说明了蚕丝工业的发展是产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缫丝业兴旺时期,女人忙于缫丝时,男人正忙着准备稻田。另一方面,从丝业得到的收入可与农业收入比拟。这也使人们有可能靠小块农地生活下去。因此农田的大小一直保持在有限的范围内,农业所需的劳动量也相应地有所限制。
为说明村里的劳力和土地是如何恰当安排的,我可引用几个统计数字。成年男子是实际的或潜在的农业劳动者,年龄在15至55岁之间,总数共450人。如果将2758.5亩耕地平均分配给劳动者,每人将得6.1亩。上文我已经说明了工作速度、稻的生长所需时间,以及得出一个人可耕种约7亩地的结论。从技术上来说,我已经表明了使用铁耙耕作使得大部分劳动成为非常个体性的。集体工作不比个体劳动增加多少收成,效率也不会提高很多。目前的技术已决定了这样大小的一片土地需要多少劳动量。因此,我们也有了每个农业劳动者能种多少亩地的近似数字。这一事实对土地占有、对农田分散的制度、对分家的频率以及对小型的户都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丝业的衰落打乱了传统协调的经济活动。缫丝工业被现代工厂接收后,农田的大小仍然同过去一样。由工业变化而剩下的妇女劳动力不能为这种小块农田所吸收。这种失调的情况可以从妇女在村里闲暇时间较多这一情形中观察到,也可以见于妇女人口从农村到城镇的高度流动性中。在邻近的村庄里农田较大,在适应工业变化的新情况过程中,妇女劳力被农业所吸收。这说明传统的劳动分工是出于实践的安排,而不是由于非经验的原因。它是经济调节的一个部分。在男子只靠自己劳动,而农田不能再扩大的情况下,农业是不需要女劳力的。唯一需要女劳力的场合是紧急灌溉或排水的时期。控制水有时候需要立即行动,女人便毫不犹豫地去车水。
一户里的男子在同一农田里工作。他们之间没有特殊的分工。每个人做同样的工作,除在插秧时,孩子不插秧而是给成人递秧苗。所以大部分劳动是个体性的。
(节选自费孝通《江村经济》,有删改。文章调查对象为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村落“江村”)
材料二
“千万工程”(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顺应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注重在保护好自然生态和改善好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将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结合起来。在强调村庄整治的同时也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村的孩子有时候去田地里劳动,妇女则通常不参加农业劳动,这说明一户中并不是全体成员都参加农业劳动。
B. 江村男女分工的特点主要受当地特有的经济构成影响,家庭缫丝业兴旺时期,女子忙于缫丝事业,男子忙于准备稻田。
C. 江村农业使用铁耙耕作使得大部分劳动成为非常个体性的劳动,而且这种技术使得集体工作也根本无法增加收成。
D. 材料一第三段“失调的情况”,指的是丝业的衰落打乱了传统协调的经济活动,妇女在村里闲暇时间多,或流动到城镇。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江村人有可能依靠小块农地活下去,是因为家庭缫丝业可以带来跟农业差不多的收入。
B. 从材料一的地图可看出,密布的河流是江村水稻种植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这种地理条件不利于蚕丝业的持续发展。
C. “努力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是因为人民有共同富裕的向往,同时也是“千万工程”意义所在。
D. 目前县域之内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千万工程”的制约性因素,譬如土地、资本、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贵州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流转村民闲置的土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每年可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就业。
B. 大学生袁孝鑫回到家乡,创办“下庄布谷”植物扎染工坊,在家乡大力发展扎染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C. 浙江省湖州市人栾金祥,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回国后在家乡创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广大蟹农创收。
D. 新疆阿勒泰地区禾木村,利用当地特有乡村风光资源,成立观光马队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4万元。
4. 简述材料一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 结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谈一谈应该如何振兴江村经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根本无法增加收成”错误。原文是“集体工作不比个体劳动增加多少收成,效率也不会提高很多”,由此可知,选项说法太过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学路
沈从文
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