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20字。

  四川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鉴赏,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鉴赏的方式是直观的、
  印象的、顿悟的。“郊寒岛瘦”这四个字,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若问:何谓“寒”?何谓
  “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做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
  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研究大抵
  是这样,以三言两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同朋友间的对床夜语,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
  逻辑的实证;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传统的方法自有其长处。艺术不等于数学,艺术分析不能达到也不必追求数学计算的精
  确性。审美判断以审美感受为基础,而审美感受的主体应当有较高的悟性。建立在感受的基
  础上、靠妙悟做出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
  趣和共鸣。然而传统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总体把握需要细密的分析作为补充,艺术品鉴应
  当示人以可供捉摸的方向,不能总是给人一种混沌的感觉。
  那么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
  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抒情诗连故事、人物
  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一首五绝给了读者什么?不就是二十个字所组成的几
  句话吗?不管怎样分析,都必须从这二十个字入手。所以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
  析。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
  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
  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这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
  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
  欲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
  相应的准备。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
  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
  得新、巧、奇、警的效果。语言形式的变幻服从于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而不是文字的游戏。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
  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
  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
  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
  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诗歌意象的源泉,历代的诗人们总是努力从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意象,来编
  织他们的诗句。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有
  唐三百年,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意象还有一个比
  喻化、象征化的过程。比喻化和象征化使意象的蕴涵丰富,是意象成熟的标志;但也会使意
  象凝固,而成为意象衰老的标志。唐诗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
  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老去,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
  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
  常常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和词,句
  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
  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材料二:
  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现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将意象分成比喻性意象与
  描述性意象。
  比喻是我国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里所说的“比”在一定程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比喻。比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小说和戏曲是靠故事和人物传递情感,诗歌是靠语言表达情感。
  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会让诗歌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含蓄和跳跃。
  C.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诗歌语言的变形虽是文字游戏,但也要服从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中的“心”和“石”之间是等同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介绍了中国古人鉴赏诗歌艺术的特点,同时也论述了这种鉴赏方式的优点和不足。
  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要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需从语言和意境两方面入手,其中前者更重要。
  C. 材料二区分了比喻性和描述性意象,前者强调意象与情感的相似,后者强调意象之间的相合。
  D.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在阐述观点的时候,都列举了具体的诗歌,这更易于读者理解观点。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材
  料二第三段的论据支撑相关观点。
  B. 敖陶孙评价曹氏父子诗歌时所说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
  年,风流自赏”可作为材料一第一段的论据支撑相关观点。
  C. 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材料一第四
  段的论据支撑相关观点。
  D.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和孙鲂“颠狂絮落还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中
  柳的意蕴不同,这可作为材料一第五段的论据支撑相关观点。
  4. 作者为什么将李白的《送友人》作为“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各类意象往往兼而用之”
  这一观点的例证?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4 分)
  5. 材料一中袁行霈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请结合材料内容,
  谈谈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漏斗户”①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