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60字。
2024年春学期3月份练习八年级语文试卷
(试卷总分:150分 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6分)
吴伯箫的《灯笼》,B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民族乃至作者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 A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灯笼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zhàn fàng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cāng sāng……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zhàn fàng_________ 褪色_________ cāng sāng_________
2.在文中A处填入恰当的标点_______。(1分)
3.文中B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4.请阅读材料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低碳生活
近年来,“低碳生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低碳生活。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1)【写标语】某区准备就“倡导低碳生活”开展宣传活动,请你为活动写一条标语。(2分)
(2)【提建议】人们在践行“低碳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时,小行为往往会带来大改变。请你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2分)
①
②
(3)【谈看法】倡导“低碳生活”的关键在于转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当前,还有一些市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不足。有的认为“低碳生活”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与我们没有关系;有的认为个人的能力太渺小,对“低碳生活”的推进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此,你是否赞同他们的看法?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C.《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汉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D.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像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
6.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___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5)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与《桃花源诗》中“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表意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贺敬之《回延安》中以树起兴,深情表达和延安亲密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6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6分)
摊破浣溪沙①
明??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
7.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①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②,作六桥③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节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黄思立:人名,作者的友人。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