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38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G5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法论”是一个值得“激活”的文学批评传统,它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而从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则到清初才出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就是内容,如主题、思想情感等;而“法”就是形式,如体裁、语言、手法等。在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就创作而言,诗人要透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就批评而言,读者要从形式把握其内容。它强调不可以将内容和形式强行割裂,反对完全以内容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主要依据,而将形式的功能视为若有若无,这就是“意法论”的基本含义。虽然这一概念出现得较晚,但蕴含了这一意涵的不同表述可谓由来已久。
这样一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呢?它至少意味着“意”和“法”,或者说内容和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经过百年以来现代学者的层累涂刷,其心目中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恐怕不出以下印象:要么是“言志”“载道”等空洞的判断,要么是“神韵”“肌理”等含混的名词,再不就是如王夫之的价值观:“情为至,文次之,法为下。”但王夫之的话有其特别的针对,即反对法则主义,并非一概否定“法”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当时王室藏书分作“六略”,也就是六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五类都是根据其“说什么”也就是其内容划分,唯独“诗赋略”是根据其“怎么说”也就是其形式划分:不仅如此,赋类之中的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和杂赋,也还是从如何结撰成篇的视角所作的区分。中国目录学史上首次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无论是整体分类还是细部分类,形式的重要性已经有所显现。齐梁时代的刘峻,将文学作品分作“形文”“声文”和“情文”,而区分“文”与“非文”的标准是“形”(俪对)和“声”(音律),是文学形式的因素。至于“载道”的意思,其含义不是对于“技”的否定,而是一种提升。如果我们再重新检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提出,或许也能得到新的认识。“诗言志”谓诗歌“说什么”,而从“歌永言”到“无相夺伦”都是“怎么说”,“神人以和”“百兽率舞”则是音乐的效果,这些都取决于音乐表现上的“和谐”,感动人神百兽的秘诀是在“怎么说”。这么看来,强调“说什么”的“言志”“载道”,其实也包含了对于“怎么说”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总体脉络中,“意法论”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同等重要,就很容易得到理解了。 (张伯伟《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有删改)
材料二:
“义法”是桐城派的创作理论,其代表人物方苞从《春秋》《史记》等经典著作中提炼、概括出来。 “义”即言有物,是就文学作品的内容而言,要求文章有充实、有意义和可以致用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是指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形式和方法。“义法”简单说,就是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义”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属于“说什么”的层面,要求文章“言有物”。方苞的“义”是指作品中表现的人物、事物和事件,要求文章内容符合“义理”或“道”,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法”作为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但蕴含了这一意涵的不同表述则出现得更早。
B.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意法论的内涵是,要求读者从形式把握内容,而反对将形式视为若有若无。
C.“义法说”是方苞从《春秋》等经典中提炼的,其“义”的内涵与“《春秋》之义”的内涵相同。
D.方苞认为,“有物”决定“有序”,即“义”决定“法”,但又认识到“义”也受“法”限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及中国目录学史上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意在证明古人意识到作品形式的重要性。
B.材料一认为,“意法论”这一概念意味着在古代“说什么”和“怎么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C.材料二中,方苞多次提到《史记》,是因为《史记》符合“义法说”,在内容与形式上完美结合。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如引班固《汉书•艺文志》和姚鼐有关论述,有力证明“法”的作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意法论”或“义法说”论据的一项是(3分)
A.《蜀相》从首联开始就不断蓄势,服务于主题:对诸葛亮的景仰缅怀和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例如,用“丞相”而非“蜀相”,表示敬仰,“寻”字表明专程探访,遣词用字均为主题服务。
B. 解读《望海潮•东南形胜》时,要知人论世,当时词人要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所以词作的主要内容是描绘杭州的繁盛,借此表达对官员的赞美。
C. 解读《扬州慢》时,不仅要注意词中的描写和典故,还要注意慢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谐婉的音节和精妙的词句,反映了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D.《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间以骈句,骈散结合,错综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结语势,张弛有度,波澜起伏,强调了盛衰多由“人事”的观点。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意法论”与“义法说”的不同之处。(4分)
5. 结合材料一的第一段,说说李白的《蜀道难》是如何通过“法”,完美地呈现“意”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光下
蔡 东
这是南方最舒服的季节,不冷不热,风和阳光都清清爽爽的。借着路边的玻璃门,我悄悄打量自己,发型衣着都过得去,心情虽忐忑,也还藏得住。想一想,像上辈子的事了,现在的她,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时间露出一个小豁口,旧事一幕幕涌出来。想起了那场梦,在梦中的小城白事上,我一眼认出她来,她远远地站在幔帐边,目光交汇的时候,她嘴唇动了动,好像有话对我说。犹豫半天,等我下定了决心去找她,她已经离开了。
她到得比我早。隔着窗子端详她的侧影,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墨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