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09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二学期绍兴会稽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最初“士”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节”指节操,“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这里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
  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挺了。
  《吕氏春秋》专门有一节就叫“士节”: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
  文中强调“士”的操守的坚定、人格的独立,并夸大士的能力和作用,强调了他们的“独立”和尊严。但这种强调本身就缺乏底气,因为已经没有了制度的保障。当时天下纷纷,你争我夺,强者渴望统一天下、传之万世;弱者也在争取一席之地,至少也要保守社稷,使祖宗的香火不致断绝。而士是各国争夺天下的助手,一些士人还制造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舆论,一时哄传,当时诸国的国君争相从各国引进士。于是,需求者众,“士”自然会以为奇货可居,不必对统治者低三下四,“说大人则藐之”,士仿佛坚挺起来,但这离真正的独立性还很遥远。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还应该看到,当时学派蜂起、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利益,在许多学者看来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之间互有权利义务。这样,当时的士人不仅争得到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赢得了一些做人的尊严。士人们的进退出处也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些在当时的诸子(除了法家)著作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此时传统的保护士节的制度和措施也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其中《礼记∙曲礼》中说“刑不上大夫”就是重要的一条。这也是使士人保持“节”的一个外部条件。
  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品格就是一例,他们对于君王权力的扩张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儒、墨诸子是以“帝王师”自视的,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后世遂有与君主不合作的士人)。他们的为人也多有品、有守、有趣。唯有法家把权力绝对化,漠视众生,面目可憎。他们造就了对君主奴颜婢膝、对臣民冷酷无情的酷吏。后世所说的“三纲”的首倡者实际上是法家。韩非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之所指有个变化的过程,开始并不专指读书人,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士节得以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士人们积极争取自己的利益,自我意识坚挺。
  C.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他们对于君王权力的扩张有不同程度的抗拒,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D.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订的治国方略不利于士节的存在和发展,在秦朝的专制统治下,士很难再保持原有的节操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廷杖、跪见奏对、奉旨申斥等制度,不仅是从肉体上折磨士人,更是从精神上践踏士人。
  B.《吕氏春秋》对士的能力和作为的强调,没有制度的保障,因而缺乏底气,有夸大之嫌。
  C.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体现了这一群体对士节的背离。
  D.清末的许多知识分子表现出的高尚节操已经融入新的因素,不能再简单地以“士节”概括了。
  3.下列语句,与传统士节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
  B.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司马迁笔下的渔父)
  C.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D.如回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
  4.简要概括中国历史上士节存在的外部环境变化过程。(4分)
  5.传统士节观是一笔宝贵的道德财富,请联系现实谈谈其在现代公民社会建设中有何借鉴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芳
  汪曾祺
  小芳在我们家当过一段时期保姆,看我的孙女卉卉。
  她是安徽无为人。无为是个穷县,地少人多。年轻女孩子多出来当保姆。北京人所说的“安徽小保姆”,多一半是无为人。她们大都沾点亲。
  小芳先在一家待了三个月,伺候一个瘫痪的老太太。老太太倒是很喜欢她。有一次小芳把碱面当成白糖放进牛奶里,老太太也并未生气。小芳不愿意伺候病人,经过辗转介绍,就由她妹妹小华带到了我们家,一待就待了下来。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关系一直很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