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22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巨大、形制独特。雄浑壮美的唐、五代、辽建筑,严谨端丽的宋金建筑,朴实豪放的元代建筑,精致典雅的明清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重要代表而这些建筑的典型作品,在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美誉的山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科学的结构、优美的造型、严谨的布局、多彩的装饰就如同是用独特的东方建筑语言谱成的土木华章,通过节奏和韵律展示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采用木质框架式结构。因为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和屋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至立柱,再由立柱传导至地面,从而形成一种结构复杂、工艺严格,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从我国最早的建筑出现至明清时期上下几千年间,尽管建筑的结构材料在不断地改进,但这种木质框架结构的传统始终保存,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建筑形式。墙在房屋的结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起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形象地描绘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式结构最重要的特点。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的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运用广泛的榫卯和斗拱技术是建筑匠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的建筑工艺技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榫卯是用凹凸方式连接构件的技术。榫指头,木构件一端凸出的部分;卯指卯眼,木构件中凹进的部分。在工程中将需要连接的构件连接处制成榫头和卯眼,使之自然连接,不用钉子。这种用榫卯连接的构件坚固自然,普遍用于建筑构件组合中,形成富有弹性的结构框架。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这种技术了。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架技术,主要使用在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的结构中。斗拱主要由方形斗和弓形的拱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这种结构方式大约在周代时萌芽、唐宋时定型、明清时衰落。明清以前,斗拱在建筑中兼具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在结构上是屋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用于传递梁架荷载,承托伸出的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和间接地传导到柱头上,同时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还具有装饰作用,用在不同部位的斗拱形式有几十种之多。在封建社会中斗拱还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之一,其不同的层数代表着不同的等级,有着严格的区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梁直接放在了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装饰。
  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采用均衡对称布局,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以太原崇善寺为例,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次要的建筑安排在纵轴线的两侧,建筑的序列向平面层开,以纵轴线为中心,前后呼应,左右对称。建筑平面通过纵横铺开的群体来显现深邃的哲理,主体建筑通过高大的台基、宏阔的体量以及华丽的装饰来显示其尊贵的地位。这种庭院式组群布局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同欧洲建筑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欧洲建筑,高大雄伟,一目了然。而中国古建筑,却如同一幅中国画的手卷,必须一段段展开,置身其中,从一所庭院走进另一所庭院,直到全部走完,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意味,领略到中国建筑艺术的魅力。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征的形式,与封建社会宗法与礼教制度密切相关。它的序列组织和布局便是根据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贵者居中,主高从低,轴线贯通,左右对称。使君臣、尊卑、长幼、主仆有明显差别,无论宫殿、寺庙还是官署、民宅,都无例外。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布局的形式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之美观念的影响强调建筑的个体之间的和谐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以突出群体的对称、协调、错落有序,创造出一种群体的和谐之美。
  中国古代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建筑的屋顶除有遮风避雨的功能性作用外,还可以利用屋顶取得艺术性的效果。至汉代时,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的屋顶形式--殿顶、歌山顶、悬山顶就基本上形成。其中,庑殿顶的基本造型特点是由前、后、左、右四面斜坡组成,屋顶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俗称“四面坡顶”“五脊顶”。在古代,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屋顶形式,只能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上。
  (摘编自郑庆春、杨国柱《凝固的乐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材料二: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了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从古建筑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精神。保护利用古建筑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历史和文脉的传承。
  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不仅让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也让古建筑承载的文化以音乐为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音乐+古建”为年轻人打开走进传统文化的大门,为挖掘传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活化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编自姚帅《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西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以独特的东方建筑语言、按照富有特色的建筑文法,谱写了中国古代建筑华章的精彩片段。
  B.斗拱兼具结构、装饰、区分等级等多种功能,明清后其结构和区分等级等功能几近消失,只剩下了纯粹的装饰功能。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C. 与高大雄伟、一目了然的欧洲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独具艺术魅力,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D.材料先后讲解了中国古建筑的科学结构、优美造型、严谨布局等特征,揭示其艺术风格魅力,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榫卯技术的使用到斗拱技术的萌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建筑技术的艰难探索和不懈追求。
  B.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精神等方面存有差异性。
  C.为了在建筑稳固的基础上,保证墙壁拆建的方便和门窗设置的灵活,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结构上多采用木质框架式结构。
  D.现存的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瑰宝,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播和创新性转化的有益尝试。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的一项是(3分)
  A.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
  B.民族音乐会《长城》通过多元化的民族器乐呈现和不同音响的组合,既塑了长城的“形”,又铸了长城的“魂”。
  C.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民族音乐会《紫禁城》,用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了紫禁城600年历史。
  D.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办民族音乐会《闹元宵》,让人们享受音乐与文化的和谐交融,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不具备等级区分功能的一项是(3分)
  5.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指出的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想念的玉米
  指尖
  (1)随着年龄的叠加,繁茂的获得和失去,将生命充盈得厚重且圆满,而对乡村的想念或者怀念便似开在骨头上的花,渐渐明晰,渐渐艳丽,直到开成一大把凄美的罂粟,丝丝缕
  缕地牵扯,遂成为生命中无法剔除并甘心成瘾的毒素。
  (2)这个秋天,玉米被三三忍两装在黑色或者红色的塑料袋里,源源不断地从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