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7360字。
八年级4月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I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网络语言,人为制造的社交屏障
① “内卷”“躺平”,人们大概都知道了是什么意思,但已经流行 一 段时间的 “yyds”, 确 实给不少人造成了理解障碍 — — 失去了中文对词意的承载, “yyds”让人 一 头雾水,虽然通过 搜索,最终知道它不过是“永远滴神”的中文读音缩写,看似特别容易理解,但 一 道无形的交流鸿沟,已经被挖得很深了。
② “nsdd” 是“你说得对”,“xswl” 是“笑死我了”,“ssfd”是“瑟瑟发抖” … … 这样的 中文缩写,对于成年人来说,幼稚得很。在成年人完全不了解它们的同时,发明它们的00 后却窃窃自喜,觉得成年人“蠢得很” … … 新的网络语言,正在形成 一 种人为制造的社交屏障,将网络用户划分为不同的、没法交流的群体。
③ 就像现实中的青少年正竭力与成年人保持距离 一 样,线上的年轻人,也正试图通过制 造“语言迷局”,来将“非我族类”拒之门外。受这股巨大的潮流影响,网络社交用语被赋予 越来越丰富、敏感的含义,这些社交用语,在表面上起到的是“密钥”的作用,用来打开陌 生人的大门,在深层次里,却是对人性的 一 种最为敏感的触摸 — — 为了节省彼此的时间,新 一 代网民,用 一 种不断被制造出来的语言,来寻找自认为的同类。可以确认的是,网络已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④线上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情感。比如前段时间,大家热衷于讨论 一 种交流方式:你发出 一 个信息,如果对方给出的回复只是 一 个“嗯”字,你就会觉得这是冷淡、敷衍、不屑而如果对方的回复是“嗯嗯”两个字,你则会神奇地觉得,对方是在赞同你,热情地回应你,用很可爱的虚拟面孔面对你。两个字的叠加,居然会产生如此奇妙的效果。
⑤ 同理, 一 个问号会让 一 个人产生不安,两个问号就会让人产生焦虑,三个问号则有可能让 一 个人抓狂,而如果打出更多问号,则有了不满与反抗的意图与成分。这真是匪夷所思。
⑥除了简单的字词与标点符号,还有诸如淘宝客服们无往不利的“亲”、被使用最多的“能 牙”表情与泛滥的电子玫瑰花,以及工作群里职员们回应领导的“收到”,这些字词貌似简单,但如果你不懂使用或者拒绝使用,则很有可能被孤立。
⑦对于线上社交的依赖,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市人,开始抗拒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出于对虚拟社会发展失控的恐惧, 一 些社会学家甚至提出要回归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来抵御冷冰冰的虚拟时代的到来。
⑧ 然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想要拥有,真不是那么容易。想要抵抗,最本质的办法,莫 过于破除网络流行语所刻意制造出来的社交屏障。所以,想要实现网络社交的平等与自由,最重要的不是急于破解那些网络语言密码,而是认真地去了解对方真正想要表达什么,并用坦荡、真诚去触碰彼此不安的、同样需要给予慰藉的心。
(文/韩浩月,选自《意林》2021年第16期)
1. 作者认为新的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3分)
A. 制造社交屏障,以将网络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B. 年轻人可以用它来嘲笑完全不了解它们的成年人。
C. 就像“密钥”一样,可以用来打开陌生人的大门。
D. 线上年轻人为更准确便捷地辨别同类而特意制造。
2. 下列不属于网络语言的危害的一项是( )(3分)
A. 这是一种被刻意制造的社交屏障,阻碍了人们更广泛的交流。
B. 夸大字词、标点、头像等表达方式的作用,使情感表达受限。
C. 对网络社交的过分依赖使越来越多的人恐惧或抗拒现实交往。
D. 会对社会学家提出的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选择抵抗。
3. 作者认为抵抗虚拟社会发展失控真正有效的途径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谁的青春不迷惘
①那天看一篇文章,里面谈到几位中戏表演系96级的演员初入学的情况。袁泉说入学大 半年自己看天空都是灰色的,走路永远低着头,特别害怕参加集体活动。胡静和刘烨坐在街 边的马路牙子上聊天,觉得人生特别悲催。成绩并不好的章子怡, 一度想到过退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