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00字。
浙东北联盟(ZDB)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竞速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又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使社会发展快节奏愈发快速,进而使个体的焦虑感愈发强烈。
B.速度美学直接催生了“慢速美学”,“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它倡导的慢速生活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
C.古典时代的“静观”美学,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艺术家通过“静观”方式,结合自由玄想,可以自由地进行创作,很少“速度”的参与。
D.当今的信息技术时代,生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择慢速生活,可以让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通过减速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B.无论是昆德拉的追问,还是朱光潜的感叹,都指出了慢速生活对个体的重要作用,即重新审视和发现个体生命的审美意义。
C.竞速时代,人们普遍追求速度带来的自由感以及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这种自由感速力之美让个体变得比古典时期更强大。
D.工业革命让人们执着于“速力”之美,信息技术革命则让人们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两者都与“速度”密不可分。
3.下列名言,最符合材料一作者倾向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只有两种方式——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英)萧伯纳
B.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C.速度造就了成功,没有速度就没有成功。——(英)莎士比亚。
D.我想去看海,静静地发呆,浪费着时光,奢侈地享受阳光。——周国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慢速美学”对当今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好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