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680字。

  2024届模拟试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座位号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地球的每一个半球只有几个较小的地区充当“中心地”,粮食生产首先在那里出现,接着又从那里向外传播。这些“中心地”是欧亚大陆的新月沃地和中国,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亚马孙河地区、中美洲和美国东部。正如图表1(见所附图表)对英国概括介绍的那样,一旦粮食生产和村居生活在经过长期的迟滞之后从新月沃地①引进到英国,英国就有了酋长管辖地、国家、文字、金属工具,而且使用新的金属工具的时间要更快。显然,一个已属于定居农民的社会向另一个这样的社会“借来”冶金术,要比四处流浪的狩猎采集族群向定居农民“借来”粮食生产(或被农民所取代)容易得多。比较所有“中心地”的发展轨迹,在年代上美洲为什么要晚于欧亚大陆?
  ②就欧亚大陆的领先优势来说,人类占领欧亚大陆已有大约一百万年之久,比他们在美洲生活的时间长得多。根据已有的考古证据,人类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不过在公元前一万二千年左右,克罗维猎人向加拿大冰原以南扩散是在公元前一万一千年前的几百年,而到达南美洲的南端不迟于公元前一万年。在源自克罗维人的狩猎采集族群到达南美洲南部后仅仅一千五百年,粮食生产便已在新月沃地出现了。
  ③欧亚大陆的这种领先优势的几个可能值得考虑。在公元前一万一千年后,人类是否用了很长时间才完全占据美洲?只需研究有关的可靠数字,就会发现,对于造成美洲生产粮食的村庄晚了五千年出现这一局面而言,这一结果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其次,在这滞后的五千年中,会不会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最早的美洲人必须用来熟悉他们所碰到的当地动植物新品种和石料?如果能依照新几内亚和波利尼西亚的狩猎采集族群的轨迹类比推理,那么美洲的这些移民大概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也发现了最好的石料,并学会了把有用的和有毒的野生动植物区别开来。再次,欧亚大陆人在发展适合本地的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情况又是如何呢?新月沃地和中国的早期农民是这种技术的继承者,而这种技术是行为上的现代智人几万年来为利用这些地区的当地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美洲的最早移民在到达阿拉斯加时所带来的只是适合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冻原使用的设备。他们每到一处,都得为自己发明适合新环境的设备,这种技术上的滞后可能对印第安人发展的迟缓负有重大责任。
  ④造成这种迟缓的更明显的因素,与美洲可以用于驯化的野生动植物有着密切关系。早期的粮食生产与狩猎采集活动的竞争,在美洲不及在新月沃地和中国那样激烈,这是由于美洲几乎没有可以驯化的野生哺乳动物。因此早期的美洲农民仍然依靠野生动物来获得动物蛋白,也必定用一部分时间去从事狩猎采集活动。而在新月沃地和中国,植物驯化之后紧接着是动物驯化,及时发展出全套粮食生产,最后取得了对狩猎采集活动的胜利。
  ⑤美洲野生植物的特点也是印第安人粮食生产竞争力差的一个原因。这个结论在美国东部表现得最为清晰,因为那里只有约10种是驯化的,包括籽粒谷物以及豆类植物、纤维作物,栽种的水果树或坚果树。从中美洲主要作物玉米的驯化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玉米的传播使它也成了美洲其他地方的主要作物。虽然新月沃地的野生小麦和大麦在几个世纪内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就演化成作物,但野生的墨西哥类蜀黍可能需要几千年时间才能演化成作物。
  ⑥除了欧亚大陆的领先优势和野生动植物品种外,欧亚大陆发展速度加快也由于在欧亚大陆动物、植物、思想、技术和人员的交流比在美洲容易,而交流容易又是由于存在几组地理和生态因素的结果。与美洲的南北主轴不同,欧亚大陆的东西主轴使这种交流不用经历纬度的变化,也不存在与环境的变量发生关系的问题。与欧亚大陆始终如一的东西宽度不同,新大陆在中美洲的那一段特别是在巴拿马变窄了。尤其是,美洲被一些不适于粮食生产也不适于稠密人口的地区分割开来。这些生态障碍包括:把中美洲同安第斯山脉地区、亚马孙河地区社会分隔开来的巴拿马地峡雨林;把中美洲社会同美洲西南部东南部社会分隔开来的墨西哥北部沙漠,等等。因此,在中美洲、美国东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和亚马孙河地区这些新大陆的中心之间,完全没有家畜、文字和政治实体方面的交流,而在作物和技术方面存在有限的、缓慢的交流。
  ⑦美洲范围内的这些障碍带来某些后果值得一提,特别是生态障碍对粮食作物和牲畜传播的种种影响。与前者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其对人类社会其他特点的影响。与英文字母迅速传遍欧亚大陆的各个复杂社会、东亚地区中国书写系统派生的文字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是,新大陆唯一的书写系统——中美洲的那些书写系统,从未传播到本来是会采用它们的安第斯山脉地区和美国东部的复杂社会。在中美洲作为玩具的零件而发明出来的轮子,从未与安第斯山脉地区驯化出来的美洲驼碰头,以便为新大陆产生装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在旧大陆从东到西,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横跨三千英里,而蒙古帝国则略地六千英里。但中美洲的帝国和国家则与北面七百英里的美国东部的酋长管辖地,或者南面一千二百英里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帝国和国家,没有任何政治关系,而且显然甚至没有听说过它们。而与欧亚大陆相比,美洲在地理上的支离破碎使语言的分布也呈现出支离破碎与相对孤立。以上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洲被分割成一些社会“孤岛”,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⑧在各自独立发展了至少一万三千年之后,先进的美洲与欧亚大陆社会终于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发生了碰撞,“旧大陆”以殖民的方式使昔日先进的美洲成为被殖民的美洲。
  附  图表1  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历史轨迹
  (节选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两个半球的碰撞》,有删改)
  【注】①新月沃地:指北非、西亚两河流域等肥沃的土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进的粮食生产、村居生活等生产生活方式从“中心地”新月沃地向外传播,改变了英国这样的当时相对落后的地区。
  B.与欧亚大陆相比,美洲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的品种不够丰富,而与新月沃地对野生小麦和大麦的驯化时间相比,野生植物驯化的时间也更长。
  C.不断熟悉当地的动植物新品种与发展适合新环境的技术设备,是延缓人类进入美洲后没有向南美洲迅速扩散的根本因素。
  D.在狩猎采集活动与早期的粮食生产之间的竞争中,早期的美洲走向了狩猎采集活动,新月沃地和中国等“中心地”走向了农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影响最早的美洲人完全占据美洲的三种因素中,发展适合新环境的技术上的因素可能最大,对当地动植物新品种的辨识因素次之,占据美洲所用的时间因素最小。
  B.美洲新大陆的中心之间在家畜、文字、政治实体和技术等方面都缺乏交流,是因为美洲环境的这一独特变量发生了较大变化.
  C.欧亚大陆的强大的农业竞争能力来自在欧亚大陆流行的英文,与在东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书写系统派生的文字。
  D.如果中美洲发明的玩具零件轮子能与安第斯山脉地区驯化的美洲驼结合而为装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美洲的命运就能彻底改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⑦自然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社会因缺乏合适的驯化动植物而仍然过着相对独立的狩猎采集生活。
  B.中美洲的玉米分别花三千年和四千年才走完从墨西哥农田到美国东部农田的七百英里距离。
  C.1492年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建立殖民地,到十七世纪欧洲人完成对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征服。
  D.安第斯山脉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的社会复杂,语言系统复杂,却没有文字的发明与大规模的语言扩张。
  4.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1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在历史发展中都有植物驯化、陶器使用、聚村而居的历程。
  B.在欧亚大陆上,铁器的使用很普遍,这显示出该地区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
  C.美国东部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力水平比安第斯山脉地区和中美洲地区更落后。
  D.中美洲在铁器的普遍使用上有所缺乏,但这并没有阻碍中美洲成为“中心地”。
  5.作者认为“(史前史时代)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差异造成的”。请结合文中的美洲历史发展的相关内容,谈谈你怎样理解作者这一观点,并加以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东流
  高晓声
  在苏南东部平原上,纵是冬天,也早已丧失了荒凉的感觉。这儿的土地很肥沃,颜色灰黝黝,秋收过后,阡陌和垄头整齐得就像出厂的同一规格的成品。然而它却是有生命的,麦籽在生根发芽;等到麦苗放出三片叶,田野便罩上一层朦胧的淡青色,在薄薄的朝气升腾中,使人想起那飘浮的梦。
  这天,放下晚饭碗,刘兴大的家里人一个个往外跑。去干什么?又是看电影,一个月三五次了,不要钱白看,大队包场。
  “又不做蒲包了吗?”他十分不满地斥责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