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82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联考高二年段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中国不亡,有我!①
  齐邦媛
  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昙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宁寺安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