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250字。
高二语文试题
2024.4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才能真正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才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发展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发展两方面。在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之前,中华文明已走过了几千年独立发展的道路。随着西方殖民统治及其意识形态的强制入侵,封建制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已经无力应对、解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产生的新问题、新危机、新挑战。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历程,也开启了传统文化真正走向并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程。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主流,也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实践的主导方向。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根本任务就是改变中国的命运,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彻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真正科学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审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更科学、准确地认识、指导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同时,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内涵与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得以成为现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并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这就是百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实践意义也正在于此。
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确定为最高价值目标,就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驾驭、制衡资本的逻辑、异化劳动的逻辑,使“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及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及其成果实现。拥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摘编自康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
材料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餍续传承下来的现代形态的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B.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实践意义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并指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中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及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D.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中国现代形态的文明,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进程中,只要弃其糟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能轻装前进并走向胜利。
B.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化进程中必须带有中国的特性,否则只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论,只是案头哲学。
C.洋务派、维新派、文化复古派等实践的失败,促使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更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拯救中国。
D.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受外来压迫的现状,就无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
3.下列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关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有机结合才产生当今时代有生命力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也不例外。
B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关联和碰撞中,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应以本民族特色为主导,才有更好的前景。
C.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胸怀天下、面向世界,当今世界文明也会在对外开放和交流互鉴中最终走向融合。
D.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以来,就已经融入中华文化发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4.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分)
5.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材料一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请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再读鲁迅:重新昂扬的“青春”
姜异新
鲁迅给人的印象仿佛是没有过昂扬的青春——读书是辍学的,婚姻是包办的,工作是孤闷的。
第一篇现代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时,蛰伏绍兴会馆的他,已经37岁。当许广平走进他的生活,他已经45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