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10字。

  山东省2024届高三5月联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2024. 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即视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最早是由庄于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演变为“天人感应”论,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的是宋代哲学家张载,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样强调天人以类相合。张载提出“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惑,所谓性即天道也”。中国先贤们多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合一观点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充分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的和谐统一。从审美层面上来讲,它启示与人的至真、至善、至美,追求人与自然相互渗透、融合,完美合一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幸福美满,专门为营造吉祥氛围而创造的装饰造型艺术。它源于远古图腾,始于商周,发展完善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以求生、趋利、避害为主题,表达了人们驱除邪恶、灾害,追求吉祥、幸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愿望,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吉祥图案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其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吉祥图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观念的主导思想,渗透到传统吉祥图案设计的多方位、多层次中,如“鸳鸯戏水”“吉祥如意”“鹤寿延年”“年年有余”等,就充分显示了传统吉祥图案回归自然的题材美、意境美、造型美,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说:“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这种升华到哲学高度的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其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体现》)
  材料二:
  “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殊的一部分:人决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占有者,但人又有高贵之处,“人者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高贵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特殊使命,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人人各有其性,但我人之性与他人之性,与万物之性是相通的,尽其性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以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经过庄子、汉代董仲舒及宋代张载的 阐述,其内涵逐渐丰富。 B.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它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深受 “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C.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如果一味想做自然界的主宰者、占有者,就难以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 D.当前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说明了人仍没有足够的智慧了解人类、自然界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之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自然界和人类的和谐统一关系,二者表述不尽一样,论述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 B.徐复观先生认为,在世界古代各文化体系中,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其它文化系统无法比拟的。 C.老庄思想可以限制新环境污染的出现,而儒家思想无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前者更具有借鉴意义。 D.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进化的社会,人类必须抛弃带有破坏性的主体性,不断提高自我把握的本质力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B.《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尚书•太甲》:“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D.《论衡》:“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4.下面题为“人定胜天”的宣传画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人们积极建设水利工程的情景。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传画真实再现了60年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情景,表达了人民战胜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蕴涵着中华民族水恒的精神内涵。 B.宣传画说明当时劳动人民肩负兴修水利、战胜自然灾害的特殊使命,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 C.“人定胜天”违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割裂了人对自我的控制和对自然的掌握的统一,现在看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人定胜天”体现了材料二中“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但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占有者,应该对自然担负起道德义务和责任。 5.由于人们肆意围猎、乱砍滥伐,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曾经水草丰美的天然名苑,成为了“黄沙千日飞鸟于栖树”的荒港沙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塞罕坝人采取科学方法,几代人接续努力,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简要评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生医院
  郝景芳
  钱睿感受到像探照灯一样打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有点不自在。有一瞬间,他的鼻子突然就酸了一下。但他又不愿意在这样的场合表现软弱,毕竟坐在面前的人就是明日他在法庭上将要诉讼的人。他于是避开陆总载的目光,只是问:“你是靠造假人,来延续病人生命?”
  “不能说是假人,只能算是新人。”总裁说。
  “什么意思?”钱睿想要了解更多,“新人和旧人是什么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