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10字。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来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来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气候是地球生物基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最为关键的环境要素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同的气候孕育了不同的生命,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孕育了不同的人类文明。当前,人类和其他生物正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气候变化也咸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和公共议题。
  人类认识气候变化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气候变化历史和现状的观测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厘清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预测未来发生的事,主要有两个方法论原则:一是通过数学模型监测大气环流,计算出气候的变迁数据;二是通过历史比较法,从历史气候的各个阶段中寻找相关问题。历史的方法是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之间关系最为重要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气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气候条件也造就了人类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
  气候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历史关系和地缘关系。历史关系所透视的是人类总体文明在各个时期与气候变化之间呈现的相关性。人类文明可分为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大陆文明以耕种、游牧,打猎和采集为基础,而海洋文明则以渔猎为基础。不管是大陆文明还是海洋文明,气候均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历书《夏小正》以十二月为纲,记载一年中各月的变化,包含气象,物候等诸多内容,其目的是指导农事和政事。中国古代典籍中还有诸如《吕氏春秋翼管子8淮南子》等文献,均对气候与农耕的影响做出了相应解释。可以说,中国历史的文明进程与古人对气候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英国历史学家布莱恩•费根在其名著《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中指出,古埃及人掌握了尼罗河水一年一度的洪水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埃及的农业文明,从而建立了强大的集权国家,而随着公元前2200年大早的到来,埃及也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历史上著名的“小冰期”使得西班牙对北美新大陆殖民受挫,而“海上马车夫”荷兰则利用了此时强劲的东风开启了荷兰海上贸易时代,促成了荷兰的黄金期。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变迁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气候的不断变迁,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文化行为随之不断变迁。
  人类通过对抗和适应气候变化,逐渐掌握了稳定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知识,从而采取适合其生存发展的社会行为并建立了社会关系。在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一部分文明因此消亡,而另一部分文明则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建立起新的文明形态。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主要有两重社会意涵。如果将气候变化看作一种结构性影响,那么对抗和适应则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对抗是人类对气候变迁的应急反应,而适应则是人类在气候变迁后与之长期共存的生存策略。
  一是以对抗为基本手段的社会方式。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直接、最迅速的影响就是灾难。众多古代文明传说中都有对气候变化带来洪灾的描述。大洪水的传说是农耕文明对于气候灾难的共同记录,不管传说内容是否真实存在,人类对于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应对手段是古已有之的。现阶段人类对抗气候变化最主要的手段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产生,从而延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物种带来的灾难。人类文明要通过减缓气候变化的发生而继续发展,不仅需要全人类达成共识,还需要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
  二是以适应为基本策略的社会取向。适应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古到今,各种文明都是通过不断适应气候变化才发生了淘汰或延续,一旦气候变迁真正大范围影响到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的变迁将是必然发生的。与气候的不断变化共存已是人类文明需要面对的事实,如何形成适应的机制和手段将是人类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巨大挑战。
  (摘编自罗桥《气候变化视野下的人类文明历史》)
  材料二:
  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风险是全球性的,其严重性也史无前例。从政治家和宗教领袖到基层活动家和科学家,有无数人士都已强调,人类的未来岌岌可危。许多专家则提醒说,我们还有机会来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避免可能出现灭绝的命运。的确如此,只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我们其实继承了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候能直接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气候条件也会孕育人类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
  B.研究气候变化的意义重大,我们能从中知往鉴今,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C.有关气候对农耕影响的记载以及古埃及等国家的兴衰史,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依托气候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历史。
  D.当前,不少人都意识到全球性的气候风险已经十分突出,如果仍不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人类会有灭绝的可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
  A.人类文明可分为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相较于以耕种、游牧等为基础的大陆文明,以渔猎为基础的海洋文明受气候的影响更大。
  B.人类社会发展常常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制约,而对抗与适应都只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时采取的被动手段,人类其实并不能影响气候。
  C.气候变迁真正大范围影响到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时,人类社会将必然发生变迁,这可能导致社会关系改变甚至文明衰亡。
  D.亲族纽带与人类天生的合作能力将成为人类社会面临压力时的-种不可或缺的粘合剂,能帮助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人类对抗气候变化的基本手段的一项是(3分)(   )
  A.农谚云“芒种不可强种”“三伏定旱涝,祛暑看年成”“立冬出(除)白菜,别让寒冻害”,农民根据节气气候进行田间管理。
  B.《山海经)记录了上古时期华夏九州出现的一次洪灾,其中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至今:大禹改变了鯀的做法,对洪水进行了疏导。
  C.《巴黎协定》于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推动所有缔约方共同履行减排任务。
  D.奇穆人面对长期的干旱,发展灌溉技术,从古城北部的河流引出一条长长的水渠,将水源引人沙漠地区,养活了庞大的人群。
  4.材料二第二段中,“分散和人口流动是两种策略”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5.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考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人类应如何应对气候变暖这一重大课题。(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一班
  任瑞娟
  多奇怪的名字啊。我失落地趴在窗前,看满天的星星闪闪烁烁。
  军人很看重自己在部队拥有的第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番号,哪怕小到了“班”,任何一次改编撇编,心里都会别有一番滋味。林笑笑建议成立新班时,我们的眼睛里都涌起了迷惑。
  林笑笑在军校是五班班长。我们是一班的,班长是陆曼月。
  第一次看到林笑笑是在欢迎新战友的联欢会上,新战友指的是我们,我们考进了军校。
  林笑笑声情并茂地唱了一首《大碗茶》,京味儿十足,奇特的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