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17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荀子关于学以成人的思想中,有两种观念是贯穿始终的,一是群的观念,一是历史的意识。群体的观念和历史的意识是一以贯之的基本观念。
荀子对群体非常注重。在比较人和其他动物的时候,荀子肯定人是具有“群”的品格的存在。人“カ不如牛,走不如马”,即力量不如牛,行走没有马快,但是牛马却为人所用。为什么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构成了人之为人的重要方面。群与社会性的品格相联系,其特点在于通过人与人间的相互关联,建立起一定社会组织,结成社会的群体,从而形成超越动物的カ量。由此进一步引向对于“善假于物”即利用外部条件的注重前面提到的人与人之间交往与“善假于物”,都基于“群”的存在形态。
历史的意识与前面提道的“学不可以已”的观念无法相分,从修身的角度看,这种观念主要关乎“积”的过程。与之相应,历史的意识既表现为确认“学不可以已”的无止境性,也与肯定不断积累的过程性相联系。修身、为学的过程不仅展开于社会环境中,而非以离群索居为形式,而且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累“积”过程,这是荀子关于学以成人过程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对荀子来说,不存在静态而亘古不变的对象,无论是自然对象,抑或人本身,都表现为一个过程。从自然的演化来说,荀子提出“积土成山”,即山是由土的积累而形成的;“积水成渊”,即深渊是由水的积累而形成的。这类现象表明,自然现象如山、水本身是通过不断积累的过程而逐渐地生成。与之相近,人自身的成长、人的品格的形成也是如此。学的目标是成就人,理想的人格包括仁善的德性,它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的规定,这种善的品格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广义之学的展开过程。由此,荀子一再强调积善成德。这样,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本身,其存在都体现了广义的过程性。
通过积善可以达到所谓神明的阶段,这就是荀子所说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宽泛而言,这里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形态,这种精神形态不同于单纯的思维能力或想象力,而是带有综合的性质。这种综合性的精神神态,近于今天所说的智慧。在荀子看来,通过积善成德的过程,便会逐渐形成神明的智慧形态。与智慧的形态相应的是所谓圣心,圣心侧重于道德的意识。在荀子那里,神明和圣心形成了相关的方面,神明是智慧形态,表现为综合性的精神形态,圣心则主要以道德意识为内容。在《劝学》篇中,荀子进一步指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此,积善成德,指通过积善的过程逐渐成就一个完美的人格,与之伴随的是二重结果,一是“神明自得”,即形成智慧的精神神态;另一是“圣心备焉”,即达到与圣人一致的道德意识。换言之,人格的形态具体体现在智慧意义上的神明形态和道德意义上的圣心。
(摘编自杨国荣《荀子的修身思想》)
材料二:
荀子仁义思想的核心维度就是爱人养民。爱人养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障民众的“天养”,二是止息民众的争夺,为民众建立起有秩序的社会。民众的天养保障面临着自然的挑战,礼义对仁义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其使人“能群”的作用上。《王制》认为“人生不能无群”,群是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对人具有的“群”品格非常注重,他的“群的观念”是一以贯之的一个基本观念。 B.人的力量不如牛,行走没有马快,但人“能群”,通过群的力量驾驭牛马,使其为人所用。 C.人与人之间彼此关联,建立起一定社会群体组织,并“善假于物”,以保障天养。 D.爱人养民是荀子仁义思想的核心,荀子认为止息争斗能建立有序社会,就能养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荀子说的人具有群的品格),通过社会性可以改变自身的力量。 B.荀子的历史意识与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念紧密相联,表现为学习的无止境性。 C.修炼人格展开于社会环境中,但人格的修炼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不断的累积过程。 D.从某种意义上说,神明和圣心是人格的体现,善群、施群道是君主人格的一大体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荀子在《君道》中指出“善生养人” C.荀子《议兵》:“仁者爱人,义者循礼” D.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完美的人格具体表现为智慧和美德的统一。 B.人格中的美德表现为圣心,智慧则表现为神明。 C.完美人格是在人的成长环境中通过不懈修行形成的。 D.通过自身修行和外部环境熏陶,则圣心备焉、神明自得。 5.“群”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梳理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那狼多的地方 申平 一、神炮手
老炮头年龄大了要退位,炮手们就明里暗里争起炮头的位置来。
想当炮头,首先枪管必须要“直”——就是要弹无虚发,指哪儿打哪儿;还有,必须要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偏巧这个时候,山里出了狼精,①听说这家伙会躲枪弹,已经有两个炮手命丧狼口。
老炮头就说:谁能干掉狼精,炮头就是谁的。想当炮头的炮手就一个个摩拳擦掌地去了,但是没有一个活着回来。再往下,就没人敢站出来了。
这时候,老炮头的儿子站了出来,他说:爹,我想进山去看看。
你也想当炮头?②我看你还是算了吧,那狼精太厉害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