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160字。
第四单元 主题:我们的家园 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社会热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
材料二: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情况,甚至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
B.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C.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D.有发展就有问题,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说明问题也是不存在的。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B.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C.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C.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D.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上河之畔(节选)
周荣池
沿着大河之畔的野地继续南行,城市渐渐进入了视野——现代化早就是运河城市的新主题。但就像车载代替了步行,生活的前行和流水的变化一直是善变的主题。城市已然高楼林立,仍是历史事实的承载和缔造者——一直在产生着生动的内容和情绪。如今,大河之畔的高邮小城,如果说算是“小有名气”的话,除了“鸭生双黄”之外,似乎总有与汪曾祺绕不开的话题,他与故乡的风物是互相成就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